2020年年底,諸多品牌進行年終盤點之時,中式餐飲品牌“老鄉雞”的土味視頻宛如一股年終總結界的“泥石流”,給不少消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老鄉雞”董事長用并不標準的普通話,將“乘風破浪”“后浪”“干飯人”“秋天里的第一杯奶茶”等2020年熱門梗玩了一遍,既增強了品牌辨識度,又拉近了和消費者之間的距離。
實際上,近年來像這樣的梗營銷已成為不少品牌吸粉引流的標配。探究其商業邏輯前,不妨先談談梗文化。
梗,網絡用語,指代讓特定人群一看就懂且會心一笑的事物。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泛娛樂時代的到來,網民更樂于以幽默風趣的方式解構事物,梗的內涵和外延不斷延展,許多本屬于小圈層的梗出圈后火遍網絡。
一般來講,梗都有生命周期,短則一天或一周,長則半年甚至更久?!罢嫦恪笔潜容^有代表性的梗,它始于2014年,如今仍是不少網友的常用詞。同時,大多數梗都有圈層屬性,如果不在圈子里,很難領會其含義,比如B站的“下次一定”以及虎撲社區的“街薪”等。有些梗如“我太難了”,因便于理解且與網民生活相關度高,成了網絡流行語。
周樺制圖
總體上看,梗的傳播速度快,能精準觸達目標人群。正是關注到這些特質,不少品牌和零售商選擇梗營銷,以期在降低營銷裂變成本的基礎上,提升自身辨識度。無論是造梗還是接梗,他們都傾向于以易于接受的形式和“懂你”的姿態親近消費者。
筆者認為,在消費者對營銷活動審美疲勞時,玩轉梗營銷,不能止于“懂你”的姿態,而應守住底線,在充分尊重圈層文化的基礎上,以行動尋求情感共鳴。
無論造梗、接梗還是玩梗,都不能違反法律法規、違背公序良俗。要遠離負面梗,擁抱積極向上的正面梗。與此同時,梗營銷要把握好度,切不可讓自身形象游走在刀刃上。
對消費者來說,品牌和商家主動了解自身圈層,用圈層語言拉近彼此距離能增加親近感,但這種親近感也有“保質期”。如果發現對方只是通過一兩個梗來收割一波流量紅利,或是干脆對梗文化不認同,只為跟風,尋求自我認同、消費意識不斷覺醒的消費者不僅不會買賬,還可能在論壇、測評網站上來一波“自來黑”。
不妨把舞臺燈光對準消費者。當前,造梗路徑逐漸下沉,去中心化成為最關鍵的特征,互聯網用戶成為造梗的有生力量,而他們也是當前的消費主力。當營銷不再是“我營銷你買單”而是“你造梗我包裝”時,消費者會對品牌和商家產生一定親切感,也往往愿意為這份自我認同付費。
總而言之,梗營銷有一定的門檻,想要試水的商家應量力而行。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