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7年馬云提出新零售這一概念模式,無人售貨、便利店,生鮮新零售業態層出不窮,催生一大批新興品牌的同時,行業里進行一波又一波的洗牌。
2019年末,疫情的突襲催生了新興商業模式——社區團購,一夜間阿里、美團、順豐、拼多多等紛紛投資該賽道,出現了十薈團、美團優選、多多買菜……
近日,在社區團購賽道中成功上市的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先后發布2021年第三季度財報,情況不容樂觀。
◆?從2019年到該季度為止,每日優鮮累計虧損近76億;
◆?叮咚買菜累計虧損近104億,雙方合計虧了180億。
01、虧損、尋找出路都停不下來
據開菠蘿財經分析,從叮咚買菜、每日優鮮2019年到2021年第三季度財報叮咚買菜已經虧損近104億,每日優鮮虧損近76億。
不過,2019年虧損“領先”的每日優鮮,自2020年開始有意縮小虧損幅度,凈虧損一直少于叮咚買菜, 除今年第二季度外,虧損幅度幾乎只有叮咚買菜的一半。而叮咚買菜,在2021年前三季度,處于連續虧損且環比不停擴大的狀態。
與此同時,未跑通前置倉模式的叮咚買菜和每日優鮮,今年以來開始各尋出路。
叮咚買菜推出預制菜,做自營品牌,每日優鮮則開始發力B端,推進“(前置倉即時零售+智慧菜場)x零售云”的戰略。為了兩塊新業務,每日優鮮在收入規模小于叮咚買菜的情況下,需要投入更高的研發費用。
今年三季度,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的研發費用率分別為6.83%和4.15%。目前來看,每日優鮮的高投入,并沒有換來配送的明顯提速。其第二季度每個訂單的平均交付時間為37分鐘,第三季度為36分鐘,也就是說,“智慧零售網絡”讓每日優鮮的配送僅加快了1分鐘。
02、社區團購,為何如此難做?
原因是,各類新零售業態中,社區團購的下沉難度,要遠遠高于傳統電商。
長期以來,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的商超業態不一,除了沃爾瑪、家樂福等全球品牌之外,各地紛紛擁有本地的商超品牌,所售賣的商品也各有特色,這其中不僅僅有地區品牌的作用,還凝聚著各地居民的生活習慣、消費習慣、購買習慣等多重因素。?
傳統電商網站的出現,雖然實現了全國的銷售網,但是各大電商全國一盤棋,賣的是統一、標準的產品,消費者不喜歡的,不買就是了。但一旦沉到社區,進入線下,標準就變得模糊起來。無論是生鮮還是日用品,每一個區域都有不同的特點。
與電商相比,社區團購商業模式要更復雜,可復制性也更低。?團購平臺能做的,只能是努力投入去適應,建立起不同區域的獨特供應模式、銷售模式、物流模式、倉儲模式,這遠比建幾個標準化的前置倉、幾條標準的物流網絡要難得多。?
說句通俗點的話,在傳統電商嘗過了入口即化的紅燒肉之后,到了社區團購,各大互聯網企業得拿出啃大棒骨的勁頭,一點一點地把剩余的肉剔干凈,稍有不慎,肉沒啃到,反而會硌了牙。?而且,全國各地幾起反壟斷處罰案例還給各平臺提了個醒,這只大棒骨,還不是只能一家抱著隨便啃的,不讓別人啃,那叫壟斷。
這其中,供應鏈的基礎建設是重中之重。目前,社區團購貨品主要的供應流通模式為“供應商——中心倉——網格倉——團長”。?
在社區團購賽道上的選手都面臨著同一個問題:冷鏈的建設。
夏季受氣溫影響,商品容易損壞,冷凍產品的購買量也相應降低。但建設冷鏈不是一件易事,網格倉的冷棚建設初期投入高昂,從中心倉到網格倉再到團長處,每一環都要保證溫度控制在既定標準下,運輸成本也相應提高。?這對于主營出行的滴滴,主營傳統電商和線下商超的阿里來說,都是“隔行如隔山”的存在。即使是以供應鏈著稱的京東,也沒能完全摸透其中的奧妙。
對于參透其中原因的叮咚買菜和每日優鮮轉變運營模式,率先做了前置倉熬出了頭,卻依然是盈利遙遙無期,上市三年來一直處于虧損狀態。
回頭來看,社區團購從熱得發燙的新風口,到集體降溫,平臺團長不“香”到“野生”團長在內卷,有人撤退,有人進擊……諸多洗牌動作也就花了一年多的時間。這個賣菜生意場,留下來的玩家們命運幾何?局外、局內人不知道未來會怎么樣。但他們知道的是,自己的錢包是癟了還是鼓起來了。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