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廣州市民王女士用剛買不久的張小泉菜刀拍蒜后,導致刀身斷裂。售后客服表示“菜刀不能拍蒜”。
7月14日,王女士將經歷發到網上后引發網友熱議。本來這件事只是一起簡單的質量引發的問題,如果作為品牌方出來道個歉,這件事自然會慢慢過去。但7月15日,一名視頻博主剪輯發布了張小泉總經理夏乾良的采訪視頻,其中夏乾良稱:“你學了幾十年的切菜是錯的,所有的米其林廚師都不是這樣切的,為什么米其林廚師切的肉片更薄、黃瓜片更透明,是因為前面有個支點。張小泉把刀前面的頭斜過來,不是設計感,那是消費者使用不當造成的。”
盡管該采訪視頻是在今年3月份播出,但在7月18日,“張小泉總經理稱中國人切菜方法不對”話題仍然沖上了微博熱搜榜,也引起來消費者的極大不滿。隨后,夏乾良在微博澄清該視頻是很久之前的采訪視頻,且并非視頻的全部,并向道歉將發起“斷刀召集令” 。但大家認為,“張小泉”在用錯誤多觀點來教育消費者,等于是在推卸責任。
無獨有偶,上一個因為教育消費者而“翻車”的,是特斯拉全球副總裁陶琳。當時,面對特斯拉的質量爭議,她表示:“對于一些功能,要加強消費者教育。”對于新能源車這樣的新興事物,多一些知識普及沒什么問題,但“教育”兩個字深深刺痛了大家的心。
而就在剛剛,7月22日上午10時50分左右,林志穎在臺灣桃園市中正北路出車禍,目擊者稱車內有一對父子,父親傷勢嚴重,一度卡在車內。報道稱,林志穎駕駛的是一輛特斯拉model x……
于是,廣大網友回懟:“特期拉懟普通駕駛員操作不當,做為賽車手的林志穎,他也操作不當?”
對于以上兩起事件,企業品牌方不先檢查產品自身的問題,而是先出來指責消費者要加強教育?!這種處理方法,只能是自毀形象。
而反觀我們的零售經營,其實有很多店主在遇到消費者對產品質量有質疑的時候,也會用這種推卸責任的方法處理。雖然我們一時看不到有什么負面輿論,但長此以往,對我們的經營只有百害而無一利。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這些案例吧。
【案例1】
張老板:一位顧客買了一個背包,第二天,就到店里找我,說背包下面一層縫的線開裂,讓我給他換一個。
我看了一下,確實是因為縫制質量有問題,但我跟顧客說,是因為背的東西太多了,加上沒有使用側面的輔助帶,拒絕給顧客換,結果顧客跟我吵起來了,不僅得罪了這位顧客,顧客身邊的朋友也不來消費了,真是得不償失。
如果,顧客來買背包的時候,我提示顧客一下“背包放的東西多,一定要使用側面的輔助帶”,結果會完全不一樣的。
【案例2】
王老板:有一次,一位顧客買了一瓶過期飲料,他回來告訴我,如果我當時很痛快的給顧客換一瓶也就沒事了,但我說了一句:“你們以后買東西要養成看日期的習慣,有的顧客就有這樣的習慣……”
結果,顧客很生氣,直接懟了我一句:“我只負責買東西,沒有義務看日期,如果你不能保證你家商品日期的話,我們就選擇去其他家買東西”。
一句話,讓我啞口無言。
【案例3】
慕老板:現在的顧客真難伺候,有一次,顧客買了一個玩具飛機,一會就送回來了,說是飛機的尾部斷開了,并明確表示,根本沒用勁掰,輕輕一動就斷了,一個勁抱怨質量有問題。我并沒有看飛機尾部到底怎么斷裂,卻直接問顧客,孩子今年多大了?顧客說9歲,
我立馬就告訴他,玩具上寫的是3歲至7歲的兒童可以玩,九歲的兒童用勁太大,可能是掰斷了。
當時顧客就不樂意了,扔下玩具悻悻離開,走的時候說了一句話:“那只是建議,并不是不允許,難道我們家孩子大了就不能玩玩具了?”。
現在想想,如果當時顧客購買的時候,我提醒一下,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吧。
【案例4】
朱老板:有一個顧客買絲襪褲,她說自己很胖,不知道能不能穿上,我為了游說顧客購買,就讓顧客親自試一下,結果顧客在試穿的時候,直接撐碎了,我直接跟顧客說,不是質量問題,而是顧客穿的時候,應該一點一點的往上提,而不是就一下的提上去,并要求顧客買下這條絲襪褲。
顧客當然不買賬,她說:“第一,你這絲襪褲的質量并不像你說的那么好,第二,是你讓我試穿的。”
最后,損失了一條絲襪褲,還得罪了顧客。
……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產品營銷界有一句流行語:永遠不要輕易教育用戶。
消費者才是品牌的衣食父母,品牌應該提供順應用戶需求的產品、服務,而不是強行營造一個自以為很棒的消費場景,然后生拉硬拽讓用戶進去。那時候,用戶只怕會跑得飛快,畢竟很少有人愿意花錢來聽你上課,學習怎么做一個配得上你家產品的人。
同理,遇到顧客抱怨質量有問題的時候,店主一定不要用自己所謂的觀點來教育顧客,那樣只能適得其反。要想生意長久不衰,還是少些“教育消費者”的傲慢之氣吧!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