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灑在石板路上,劉俊開始細心整理貨架上的陶器,把描了花紋的一面擺向外,這是她進入新一天必須的“儀式感”。今年35歲的劉俊家住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臨安鎮永善村。說起她與紫陶的緣分,是因為丈夫毛銳。
毛銳從小“玩泥巴”長大,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下,燒得一手好陶,是建水“毛氏陶”傳承人。在丈夫的潛移默化影響下,劉俊對紫陶傳統工藝也產生濃厚興趣,2012年,她辭去工作,潛心鉆研紫陶。夫妻二人在建水古城臨安路開了一家產銷一體的陶藝店。
紫陶制作技藝在當地世代代相傳。起初,小倆口將發展方向定位為生活陶,并投入了一批機器設備進行嘗試,但由于紫陶的制作工序復雜,準備陶土、制作陶泥、顏色調配、制胚、裝飾、燒制等各個步驟都有著復雜且繁瑣的程序,再加上對品質的堅守,成本很難降下來。第一次創業,毛銳劉俊夫婦的30多萬元打了水漂。
圖為劉俊在整理紫陶物件 (李靜雙/攝)
回想起首次創業失敗,劉俊不禁感慨道:“想要做出好的紫陶,僅靠機器是不行的。”劉俊夫婦的鋪面位于黃金地段,人流量大,消費需求廣泛。劉俊夫婦決定擴大經營范圍,連帶銷售其他特色產品,2018年,劉俊向當地煙草專賣局提出申請,成為一名經營戶。
建水縣煙草專賣局片區客戶經理及時進行指導,考慮劉俊經營實際,建議圍繞紫陶文化做文章。經反復摸索嘗試后,劉俊創立自己的品牌,走“小精品”路線,夫妻二人力行“匠心制陶,品質為先”的理念,主打的“毛銳手作”也開始小有名氣。
“這幾年最大的收獲是學會了一門手藝。”1992年出生的王玲在劉俊的紫陶店工作6年,從入門到成為填刻技師,王玲的進步離不開劉俊的悉心指導、傾囊相授。
劉俊夫妻倆還熱心公益活動,2020年1月,在建水縣婦聯牽頭下,他們到建水縣盤江鄉下白德小學開展“春蕾愛心橋”活動,為家庭困難的學生送去1萬多元的助學金和書包。“不管走多遠,責任與擔當不能忘。就像我們做紫陶,這是一份堅守和傳承。”劉俊說。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