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近日,有科普評測自媒體發布了一則“警惕兒童電子煙”的視頻,曝光了一款號稱“氣體口香糖”但與電子煙十分相似的產品,引起廣泛關注。該產品外觀“可愛”,包裝像零食,吸一口就能吐出煙霧。近年來,品類繁多的“奶茶杯”“可樂杯”等一次性電子煙或霧化器產品悄然興起,在青少年間頗受歡迎。
揭掉“兒童電子煙”的“馬甲”
綜觀市面上各類打擦邊球的電子煙產品,大多披著五顏六色的包裝,有的更直接制成各種卡通造型,搭配上新奇的水果口味。很顯然,此類產品的目標客戶是青少年,而這也是最令人感到焦慮和擔憂的。無論這些產品是否含有尼古丁,它們都有可能成為孩子們的“第一口煙”。在小伙伴們吞云吐霧的誘惑下,難免會有更多孩子陷入其中。
事實上,電子煙的危害絲毫不亞于傳統煙草。國家衛健委2021年5月發布的報告曾指出,充分證據表明,電子煙會對人類的健康產生危害。同時,電子煙產生的二手氣溶膠也是一種新的空氣污染源。相關研究數據表明,青少年使用電子煙后成為卷煙使用者的風險是從不使用電子煙者的2.21倍。
“兒童電子煙”為何能“瞞天過海”
以往“兒童電子煙”之所以能夠“瞞天過海”,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電子煙不屬于食品安全法管控之列,因此不在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管轄范圍之內;電子煙不屬于煙草專賣法定義的煙草制品,因此煙草專賣局難以對其進行監督。而工商部門也只有當電子煙屬于“三無產品”的時候,才能對其進行依法查處。
近年來,為禁煙控煙,社會方方面面都做出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電子煙披上各種“馬甲”“畫皮”蔓延到校園、青少年群體中的現實,提示有關部門必須拿出與治理傳統卷煙一樣的決心和力度。
治理“兒童電子煙”要形成合力
讓“煙”遠離未成年,需要多方形成合力。媒體應加強科普宣傳,幫助人們科學地認知電子煙,消除只有能點燃的“煙”才算是“抽煙”的誤解。學校和家庭也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及時更新知識,從加強校園管理入手,從身邊示范做起,把這種產品的壞處給未成年們講通講透,使其自覺抵御電子煙的誘惑。
從源頭加強對電子煙產品的治理,應成為相關工作的重點。在電子煙生產設備、原材料等的供給方面,要加強對購買者資質的核驗,不給非法廠商留下可乘之機。同時,在零售環節,除了盯緊線下銷售渠道外,也應加大對非法網絡銷售環節的打擊力度。網絡平臺要注意及時屏蔽和刪除相關信息,不給非法營銷、擦邊廣告提供空間。
(以上綜合工人日報、光明網、東方網)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