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9日上午,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控煙研究中心在線舉辦“十年控煙變在哪?——無煙環境的媒體報道和公眾認知研討會”,同時發布研究報告。公眾對無煙立法的討論聲量和支持穩步增長,公眾既關注煙草危害,也關注無煙環境建設與無煙法規的落實。公眾對煙草危害的認知的更為科學全面,吸煙者和非吸煙者對于二手煙危害和控煙必要性的認識逐步達成共識。室內公共場所吸煙行為明顯減少,嚴格的控煙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健康素養的提升等多因素作用下無煙的社會規范正在逐步形成。
煙草是全球范圍內首要的可預防致死因素,控煙是全球面臨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十余年來,包括北京、上海等全國各大城市紛紛出臺控煙法律法規,至今,全國已有24個城市符合全面無煙立法要求。
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控煙研究中心團隊對近年來無煙環境的政策文本、媒體文本和微博文本進行深入挖掘,并在全國7個代表性城市開展公眾認知訪談和專家訪談,通過文本分析和訪談結果梳理反映出十年無煙環境建設的變化特征。
國家層面的無煙環境政策發布在2014年、2019年呈現兩個明顯高峰。同時,教育、民政、旅游、文明辦等部門也相應地出臺無煙環境的專項政策。總的來看,國內無煙環境的政策發展日益完善,呈現出從宏觀到具體、從醫療機構到一般場所和人群、從理念到行動的趨勢。
十年來關于吸煙危害和無煙環境倡導的議題呈現明顯上升的趨勢,控煙相關報道議題主要集中吸煙現象及危害、無煙立法、無煙環境倡導等方面。
微博文本分析發現,無煙立法維度下對室內公共場所吸煙現象、無煙法規的出臺、室內辦公場所吸煙現象相關的討論熱度較高;社會吸煙認知維度下對“吸煙者形象”的描述熱度最高;個人通過微博表達的情感更加強烈,對無煙相關法規的出臺大多呈正向情感。從微博評論來看,無煙立法方面的微博評論,在2019年以前持續上升,討論熱度達到高峰,2020年以后因疫情影響相對下降,但是表達仍保持了一定的關注度,同時,網民總體上對于無煙立法呈現強烈的支持態度,特別是在推進執行力度、對違法行為處罰等方面,支持的態度尤其強烈。
訪談部分分析發現,在吸煙危害認知變化方面,隨著近年來對吸煙和二手煙危害的宣傳及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對煙草及二手煙的危害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吸煙者開始逐步關注起二手煙的危害,但因是從自身感受出發,因此可能存在一定誤區,而非吸煙者對于吸煙和二手煙危害的認識更全面,且不斷深化。
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控煙研究中心 鄭頻頻教授指出,對于吸煙者來說,通過這些宣傳渠道,不僅逐漸意識到煙草對身體危害的嚴重性,更加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而且還會更加關注戒煙相關的宣傳,顯示吸煙者對于控煙信息的信任和戒煙意愿。就吸煙行為而言,吸煙者和非吸煙者都認為當下的大多數吸煙者已經形成不在孕婦及兒童面前吸煙的共識,當前整體上公共場所吸煙情況向好,而周圍吸煙的人越來越少、城市年輕一代吸煙者更少,與此相對應的,是周圍戒煙的人和有戒煙意愿的人在逐漸增多。談及以上的改變,受訪者將原因歸于控煙相關條例的出臺與實施、公眾整體素質及健康意識的提升,以及疫情增加了大家對于健康的關注。關于公共場所的無煙政策,受訪者均表示有一定的了解,特別是有全面控煙條例的地方,公眾的知曉度更高,而在政策實施后,大家都能感到公共場所吸煙的情況明顯減少。
在訪談中,各地的受訪者還對無煙環境提出了更多建設性的建議,包括呼吁全國無煙環境立法,縮小不同城市間、城鄉間在控煙力度上的差別,在室外人群密集場所禁煙,增設室外吸煙區,將電子煙納入無煙立法等。除了無煙環境建設,受訪者也提出了在煙盒包裝上采用更直觀更醒目的煙草危害警示圖片,禁止任何形式的煙草廣告,加大宣傳教育,為吸煙者提供更多的戒煙幫助等建議。
不僅是普通公眾,本次研究的專家訪談,也對無煙環境立法提出了深刻洞見。專家們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無煙環境建設思路,包括建設控煙的社會共治環境,建立起控煙的跨學科合作網絡,加強醫生對于患者的戒煙幫助,創新控煙健康傳播形式,加強農村地區的控煙教育和無煙執法,從無煙公共場所延申到無煙家庭等。
總體來說,此次報告反映出,控煙十年來,各級政府關注控煙議題,媒體關注無煙立法進程。政策發布數量、媒體報道數量增加,無煙立法的進程雖有起伏,但總體向好。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