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平(左)向村里的鄉親傳授桃樹修枝技術。(鄧楚瑜 攝)
帶上手鋸、園丁剪,開著面包車沿村邊道路往西行駛幾分鐘后,一座種滿桃樹的小山包進入眼簾。“這段時間是桃樹修枝剪叉的最佳節令,得抓緊。”元旦剛過,中午時分,段平帶著工具來到自家桃園,繼續前幾天的活計。
“這些桃樹種得早的有7、8年,晚的也有5年多。”冒著凌冽的寒風,段平一邊飛快地動著手中的剪刀,一邊修剪著枝條,不一會兒,一株桃樹便打理完畢。“去年這園桃樹賣了6萬多元的桃子,最多的一天賣了8000多元。”
48歲的段平家住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市新哨鎮清河村委會清河村。比起種桃樹,段平種植烤煙的收入更多。2020年,段平的種煙收入超過了11萬元,一家人“煙桃”總收入接近18萬元。“要不是靠種烤煙打本,也不可能種下這些桃樹。”
“不種烤煙,家里9口人吃飯都成問題。”忙完手里的活計返回家里,段平71歲的父親段建明坐在堂屋里烤著火。圍著火爐,段建明打開了話匣子。
段平家里排行老大,下面還有2個弟弟和2個妹妹。段建明說,那時,家里除了5個孩子,還有孩子的爺爺奶奶,因為沒有多少油水,一家人每個月要吃掉150公斤用玉米面和少許大米摻和的糧食,否則就沒力氣干活。
雖然年事已高,但段建明的記憶力仍然很好。
“家里每年只宰一頭豬,腌起來的肉只有來客時才舍得拿出來招待。”段建明說,因為窮,幾個孩子是饞著養大的,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幾個林場的職工來家里搞調查,老婆煎了幾個雞蛋待客,段平和弟弟妹妹們躲在廚房外聞著香味,一個勁地咽口水。
吃得不行,住的條件也不好,一家9口人擠在面積不足90平方米的土坯墻、土坯頂的土掌房里,一住就是20多年。
即便是這樣的條件,段建明一家的生活水平當時在村里,已屬中上檔次。
上世紀80年代初,當地煙草部門到村里宣傳烤煙種植政策,半信半疑中,段建明跟著村里的鄉親們試種了幾畝,從此,緊巴的日子有了盼頭。
正當一家人奔著好日子努力的時間,1987年,段建明因膽結石開刀住院,痊愈后很長一段時間干不了重活。無奈之下,讀初一不滿一個月的段平放棄了學業,回到家里和母親一起扛起家庭的重擔。
1992年,段平組建了小家庭,“我看準了,除了種烤煙,再也找不到合適的了。”分家的第一年,段平的小家庭有了7000多元種煙收入,第二年擴大種植面積后,收入1萬多元。拿著這些錢,段平翻新了家里的廚房,在屋后打了一堵擋墻,又買了一輛3輪摩托車。
3個兒子出世的時候,依靠種植烤煙,段平的小家庭已不愁溫飽,過上了“想吃肉就吃肉的日子”。
生活富足,手有余錢,段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并沒有止步。2011年,村里有人從外地帶回了一個桃樹新品種,試種以后,結出的桃子口感和產量都不錯,很有市場前景。和妻子商量以后,段平在自家的山地里分批種下了桃樹。
種桃樹不爭地,而且管理的時間也不和烤煙沖突,“烤煙是地基,桃樹是房子;地基穩,房子才穩”,對于家里目前的“經濟結構”,段平打了個比喻。
“煙桃”齊發力,日子更給力。大兒子大學畢業后在彌勒市區買房安了家;二兒子和三兒子是雙胞胎,老二在昆明讀大二,老三在上海打工,父親身體硬朗,這樣的生活,段平很知足。
修剪完枝條后,段平還不能閑下來。接下來,他要抓緊時間為桃樹施冬肥,“只有養好樹,才能多結果”。
段平熱情地邀請大伙兒春節后再來他的桃園看看,那個時候,滿山開遍粉紅的桃花,“看著就喜慶!”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