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上午,春風和煦。在山東省莒南縣板泉鎮武陽社區村民潘慶庭的煙田里,兩臺“定制”煙草起壟機隆隆作響,一條條飽滿的煙壟已然成型。
“用專業機械,地耕得深、耙得透,壟起得直、間距大小合適,解決了煙株因排水不暢被淹的問題。”莒南縣煙草專賣局(公司)農藝師付忠杰說。
相溝、洙邊、文疃三個鎮的煙葉種植傳統由來已久,擁有全縣8000畝煙葉種植面積。煙苗移栽前,土地需要經過3個生產環節:冬耕、春耙、起壟。然而,莒南縣煙葉生產機械化水平偏低,煙農對生產環節的掌握都是“靠經驗”,標準化程度低,煙葉質量不高,生產成本也偏高?。
“生產環節很關鍵。”付忠杰告訴記者,土地下翻深度能否打破板結層,土地是否耙平,壟起能否達到質量標準等,都是決定煙葉質量的基礎。
為了實現煙葉機械化作業,去年,莒南縣供銷合作社社有企業魯供豐禾農服公司在相溝鎮托管煙葉生產,開展機械化生產。為此,魯供豐禾農服公司專門“定制”了煙葉起壟機。像潘慶庭的40畝煙田起壟作業,僅用了一個多小時。
(圖為?魯供豐禾農服公司為煙農進行煙田起壟作業)
“機械是進口的,耕地能下翻到30厘米—35厘米,耙地一遍就行,還非常平整,一下起兩行壟,而且比較直。”潘慶庭向記者細數托管的好處,“害怕夏天煙葉受澇,一直是我們煙農的一塊‘心病’,生產托管給供銷合作社后,‘心病’就好了。”
“整體算下來,成本降了不少,每畝降了30元,效率也提高了兩三倍,關鍵是提升了標準化和質量。”付忠杰說,這是煙葉高質量發展的“根基”。
煙葉收獲后的輪作,是潘慶庭放心把地托管?給供銷合作社的另一個原因。去年5月,相溝鎮東三義口村煙葉種植大戶王永偉在120畝煙葉收獲后,種上紅薯。供銷合作社為他提供種苗、農資和技術,并與其簽訂訂單收購協議,全部高于市場價收購。最后,120畝地又額外產出5萬元效益。
(圖為?黨建聯盟簽約儀式現場)
生產托管的好處顯而易見,在煙農間也開始口口相傳。今年,為了推動全縣煙葉高質量發展,日前,莒南縣供銷合作社、縣煙草專賣局(公司)、莒南農商銀行三方建立黨建聯盟,以黨建為統領,共建“煙草+供銷+農商銀行”的“三位一體”服務平臺。
據悉,連日來,莒南縣社聯合煙草局連續舉辦了兩次煙田托管服務現場會,與3個基層煙站(煙農合作社)54戶煙農,簽訂了煙田春耙、起壟施肥、植保等生產托管協議6000畝。莒南農商銀行為3個基層煙站(煙農合作社)36戶煙農授信800萬元,有力解決了煙農和合作社生產資金的難題。
“現在還一直不斷有煙農找我們簽托管協議。”山東魯供豐禾農業服務公司副總經理李寶俊說,依托已構建的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帶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是為農服務的初心,也是發展方向。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