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烤煙移栽前,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瀘西縣中樞鎮納堡村的青儲飼料大麥連片地,機耕手周貴林和另外兩名同伴開著三臺小型收割機,從外圈開始作業,不到半小時,二十多畝大麥便收割完畢。
周貴林開著收割機收割青儲飼料大麥(鄧楚瑜 攝)
周貴林家住瀘西縣白水鎮利民村,當職業“麥客”的時間已有十幾年。這些年,每到小麥和水稻成熟季節,用小卡車載著收割機北上南下幫人干活,已成為了周貴林生活的一部分。
“安徽、江蘇、河南這些地方我們基本每年都去,但在瀘西,這樣大規模的收割還是第一次。”周貴林停車喝水的時候。中樞鎮煙農合作社技術員楊紹堂迎上去說道:“周師傅,收割的時候把機器的刀口再往下壓一些,麥茬留長了,看著心疼嘞。”
納堡村青儲飼料大麥種植連片地(鄧楚瑜 攝)
納堡村種植烤煙的時間有30多年,此前村里的一些地塊小且分散,不利于大型農機具規模化作業,村民們的生產成本居高不下。2018年,中樞鎮煙農合作社在當地煙草部門的指導下,在納堡村流轉了510余畝土地,經平整后以遠低于租地的價格返租給有需求的村民,將冬閑季充分利用起來,用于煙后青儲飼料大麥和水稻種植,為鄉親們過上更好的日子出一把力。
合作社流轉的這塊地那時呈鍋底狀,低洼處一到雨季便十年九淹。土生土長的納堡村村民楊紹堂說:“各家的地東一塊、西一片,面積最大的只有2畝多,最小的只有2分,守著好田好地卻沒有好收入。”此前,他家在這兒的2畝地分成了8個座落,耕作起來非常麻煩。合作社流轉后,僅請挖掘機和推土機平整土地就花了18萬元,楊紹堂對比了一下:“現在的地平整連片,和過去比起來,簡直是天壤之別。”
要讓土地高產穩產,除了現在搞的輪作以外,以地養地也是關鍵。去年10月底,合作社與瀘西縣一家乳業公司達成協作,利用冬閑時間在流轉土地上種植青儲飼料大麥,一來減緩土地流轉的資金壓力,二來通過秸稈還田肥地,協調推進產業發展。
“今年大麥收割完后,合作社在這片地里安裝了噴灌設施,進一步降低鄉親們的勞作強度和生產投入。”楊紹堂說道。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