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昆明市祿勸縣轉龍鎮,有一個一面依偎著峭壁,一面緊貼著懸崖,僅靠一條羊腸小道與外界聯系的小山村——桂泉村山崗村民小組,因為自然條件惡劣,當地人習慣叫它“舍姑”,意思是家里的姑娘一旦嫁出去,就再也不回來了。
山崗村民小組的組長名叫丁洪五。平日里,大家伙兒都叫他“老釘”,說他像一枚釘子,人“釘”到哪兒,工作就干到哪兒。每年烤煙種植物資發放的時候,即便山路崎嶇坎坷,老釘也總會用自己的三輪車替別的村民“分擔”一些,一次不行就來回跑兩次、三次,薄膜、化肥、有機肥等物資必須準點送到農戶家中。也正是如此,每當站上到村里召開烤煙種植培訓會,只要老釘在鄉村廣播里“吼一嗓子”,大家便爭先恐后來開會了。
山崗村民通過騾馬向田地運送農家肥。馬子鈞 攝
村子里的“引路人”
作為村里為數不多的煙農,老釘經常會給村民講解煙葉生產相關知識,大到種煙地塊的選擇和改良,小到編煙、裝煙的技巧……兼具精巧、融會貫通,是村里人公認的烤煙專家。
今年,老釘參加了當地的烤煙小苗膜下移栽現場培訓會。之后,他感慨萬分:“以前給煙墑蓋薄膜,最少也要2-3個人,現在有了覆膜機,1個人就能完成所有操作,不僅省時,更省力。”
則邑村委會新村村小組覆膜機使用演示。馬子鈞 攝
覆膜機的應用僅僅只是烤煙生產流程化管控中的一個縮影,基礎設施的綜合配套,才是煙農“耕田種地”更為便利的關鍵!在煙站職工的配合下,老釘以自己的方式,從工程建設促使土地保值升值,到以“烤煙+其他作物”的生產模式為突破;對種煙農戶一一講述無人機飛防、STP項目推廣等煙草科技,極大轉變了煙農傳統“土地銀行”的觀念,為村集體經濟的快速發展、一機化作業的深入推進打下基礎,更為日后將農戶由傳統種植者,逐步向農業產業共同體工人轉變打下了基礎。
田埂邊的“掌勺人”
俗話說:“莊稼長得好,全靠肥當家”。
每當烤煙移栽最為“火熱”的關頭,老釘總會拿著一把“湯勺”,活躍在煙熵與煙塘之間。哪里的化肥沒有被有機肥“蓋住”,他就用“湯勺”舀一勺土,或再加上一勺有機肥將化肥蓋住。哪里的煙墑高度不夠,他就用勺柄比劃一下,用鋤頭將煙墑加高。如此周而復始,一干就是一天,每每有人不解的問他,他都會耐心的回答:當前轉龍煙站推廣的是小苗膜下移栽技術,施肥方式為環狀施肥,根據祿勸分公司烤煙平衡施肥方案要求,化肥外露,一旦遇到高溫,化肥就會揮發,進而“辣”傷煙苗;倘若煙墑高度不夠,容易導致后期煙苗“頂膜”,進而給煙農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娓娓道來間,在場農戶無不被他認真負責的態度所折服。
種煙農戶整地理熵。馬子鈞 攝
這時,他又會緊接著說:“我知道,你們種烤煙已經很多年了,都是比較有經驗的老煙農了,哪塊地需要多少肥料,除了煙站來進行土壤取樣后,根據檢測結果制定施肥方案外,你們自己心中肯定也是有底的。但光憑經驗是不行的,這樣你們的‘手藝’容易失傳,你們看我拿著的這把‘湯勺’,一勺能舀多少化肥、有機肥是有‘定量’的,你們若能把這個‘定量’把握住,‘手藝’自然也就傳承下去了。對了,咱們這不是酒文化比較悠久嘛,來,這棵煙苗,再干一勺有機肥給它吃。”
在場的煙農聽得津津有味,一轉眼,又繼續投入到烤煙移栽工作中。
丁洪五(左六)與煙站工作人員為煙農免費發放抗旱水箱。馬子鈞 攝
微信群的“播報員”
為了讓煙農實時掌握烤煙生產第一手消息,老釘和煙站職工、煙技員共同建立了“山崗村民小組烤煙群”。對于不會使用微信、沒有智能手機的老煙農,老釘采取了烤煙種植定點幫扶辦法,既可以通過將老煙農的近親屬拉入群聊,由其告知微信群內通知事宜,也可以由其左鄰右舍的煙農相互告知,對于情況特殊的農戶,則親自上門傳達。這樣一來,收發消息的渠道自然也就暢通了。
為了給煙農提供更多關鍵信息,在祿勸分公司與縣氣象局的緊密配合下,老釘如今也能第一時間準確知道山崗的氣象資料。不光是氣象資料,在數字化煙田建設的大背景下,“好耘葉”“香葉智農”等公眾號應運而生,看政策、簽合同、學技術……一部手機就搞定。在煙站工作人員的幫助下,使用教程被錄制成視頻,或打印成文件,通過“山崗村小組烤煙群”進行發送,進一步為山崗村民煙葉生產保駕護航。后來,每當村民提起群里的“播報員”,無不感嘆:“小小一個群,種煙大舞臺”。
作為村里的種煙大戶,烤煙同樣是老釘家中最為關鍵的經濟支柱。前些年,老釘的兒子考上了大學,村里人以為老釘也會離開村子,去陪兒子“闖蕩”,但老釘總是斬釘截鐵地回答:“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我要把我的一切,留在這個生我養我的山崗。”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