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換星移,歲月匆匆。作為煙葉戰線的一名老兵,回望過去,一幕幕情景如在昨天;展望未來,美好前景已然清晰呈現。
——孫仕恩
今年73歲的孫仕恩,自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奮戰在煙葉生產一線,從煙站技術員、保管員到煙站副站長、站長等,一路風雨兼程,一路拼搏奮斗,直到退休。
“煙農事無小事。”秉持服務煙農的初心,孫仕恩認真學習專業知識,不斷提升服務水平。
孫仕恩所在的山東濰坊安丘煙區種煙歷史悠久,由于地理、氣候等條件適宜,這里所產的煙葉質量優良,煙葉種植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安丘煙葉生產不僅規模大,而且生產水平高,這與當時奮戰在煙葉戰線的每一名工作人員的吃苦耐勞、開拓創新是分不開的。
“那時條件有限,煙站技術員到村里去指導煙葉生產,大多靠步行,去距離遠一些的村才會騎自行車。”回憶過去,孫仕恩深有感觸地說。
搞好煙葉生產技術指導,需要在實踐中一點一滴積累和摸索。“那時我們白天忙著指導生產,從整畦、育苗到移栽、田管、采收、烘烤,每個環節都手把手地教;晚上大家住在煙站,認真學習相關業務知識。”在工作中,孫仕恩和同事們認真對待煙葉生產中的每一個環節,確保生產指導更到位。
在煙葉收購季,孫仕恩通常每天早上四五點鐘就起床忙碌,和同事一起把當天收購的煙葉及時清倉,并按標準打成包。
當時沒有電腦,收購煙葉全靠人工。為了縮短煙農等待時間,孫仕恩和同事不停地忙著定級、過磅等工作,有時連水也顧不上喝,一天下來累得直不起腰來。“有時收購量較大擠了倉,晚上煙站全體人員就齊上陣,將分級倉內堆積如山的煙葉裝箱、稱重、打包、碼跺等,大家分工明確,不分你我,安排誰干什么就干什么,臟活累活重活都搶著干,就像一家人一樣,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談起收購時的場景,孫仕恩感慨地說。
“煙葉收購關系著煙農一年的收入,在收購過程中,我們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嚴格堅持標準,真心服務好煙農,最大限度維護煙農利益。”孫仕恩說。
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煙農的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1984年,安丘煙區煙葉種植面積發展到14萬余畝。為便于指導煙葉生產、方便煙農交售煙葉,安丘建起多個煙葉收購站,到1988年共建成31個煙葉收購站,有力助推了當地煙葉生產的發展。
擔任雹泉煙站站長后,孫仕恩既是煙站帶頭人,又是煙農增收致富的“主心骨”。在煙站管理工作中,孫仕恩以身作則,帶領煙站工作人員為煙農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指導。為提高煙葉生產管理水平,孫仕恩每天都會到田間地頭轉一轉,了解哪塊煙田需要澆水、哪塊煙田需要除蟲等。“那個時候,我一天不去地里轉幾趟,總感覺缺了點什么。因此,哪個地塊是誰家的、哪塊煙田的煙葉長勢如何,我心里都有數。”孫仕恩善于用“一線工作法”為煙農做好服務。
一個種煙季下來,看到煙葉收成好,孫仕恩打心眼里高興,覺得付出的努力沒有白費。
為了提升煙葉生產水平,孫仕恩和同事們積極推廣煙葉種植區域化、良種化、規范化生產,創新推行“三深”“一大”“一多”技術,即深刨窩、深栽煙、深施肥,挖大垛,多澆移栽水,得到了廣大煙農的認可。同時,他們實行測土配方施肥,根據不同品種、不同土壤的特點,采用合理的施肥比例,進一步均衡煙株生長發育所需營養;在移栽密度上,實行合理密度適當留葉的措施,保證了煙葉內在質量;在田間管理上,探索推廣“四無一平頂”技術(無草、無花、無杈、無病蟲害,一個平頂標準),提高了煙葉生產水平。
“種是金,管是銀,烘烤才是聚寶盆。”在烘烤設施上,當時用的是土坯火管小烤房,靠自然通風排濕,一旦遇到高溫高濕天氣,排濕就比較困難,容易出現爛煙現象。為此,孫仕恩和同事們進行深入研究,為烤房加裝了排濕風機,解決了排濕困難的問題。為了降低煤耗,他們還改進了熱風循環烤房,并在烘烤工藝上不斷改進,把原先高溫頓火、急火剎筋的烘烤方法改為低溫變黃,適當延長變黃時間,降低干筋期的溫度,在提高烘烤質量、解決青煙問題的同時,較好地保持了煙葉應有的香氣。
“每一項煙葉生產技術的改進,都是煙站工作人員和廣大煙農不斷探索實踐的結果,更是大家相互支持、彼此信賴、共同研究的結果。”對于煙葉生產中的創新改進,孫仕恩有著這樣的體會。
“盡管當時吃的是粗茶淡飯,住的地方冬天室內結冰、夏天屋內濕熱,但大家心里都裝著煙農,沒有一個人喊苦喊累。”回憶起那段歲月,孫仕恩感慨良多,“那時,煙站工作人員晚上回家需要請假。為了不耽誤工作,很多人都不好意思跟我請假,因為晚上還要組織學習,提前安排第二天的工作。”
回首過往,對煙葉事業,孫仕恩滿懷深情;對家庭,他卻心懷歉疚。那時,妻子在老家種地,拉扯著3個孩子,還要照顧年邁的父母,他自己卻沒能幫上一點忙,一年只能回家幾趟。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煙草人的接續奮斗,才有了今天煙草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孫仕恩堅信,只要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牢記初心使命,立足崗位開拓創新,必將迎來煙草行業更加美好的明天。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