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金秋時節,云南省煙草專賣局將迎來40歲生日。40年的發展歷程中,科技創新始終是最靚麗的底色。
蚜繭蜂防治蚜蟲技術是該局科技創新累累碩果中一張具有代表性的名片。該技術突破了蚜蟲繭蜂人工規模化繁育技術難題,建立蚜繭蜂防治蚜蟲應用技術體系,開創了利用寄生性天敵蚜繭蜂防治蚜蟲的全新路徑,解決了生物防治蚜蟲世界難題。2019年,該技術被聯合國糧農組織作為害蟲生物防治的主推技術和典型案例向全球推介,被譽為全球生物防治的標桿。
蚜繭蜂寄生蚜蟲。云南省煙草專賣局供圖
系統解析 揭秘防治奧秘
“以蟲治蟲”是生物防治技術的一種,在我國有悠久的應用歷史,尤其是利用害蟲的捕食性天敵和寄生性天敵防治害蟲,具有殺蟲目標明確,不污染環境,無殘留、可持續等優點,生態效益十分顯著。
蚜蟲是地球上最具破壞性的害蟲之一,可以危害小麥、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煙葉等多種作物,具有繁殖快、危害重等特點。利用蚜繭蜂防治蚜蟲就是“以蟲治蟲”的典型案例,蚜繭蜂會將蟲卵寄生到蚜蟲體內,卵在蚜蟲體內發育為幼蟲、蛹,直至羽化為成蜂,蚜繭蜂新生命的誕生過程也是蚜蟲生命消亡的歷程。
早在上世紀70年代,我國已開始蚜繭蜂的利用研究,但卻因越冬保種、人工規模繁育等難題未能攻克,一直都停留在實驗室階段。
針對這些難題,云南省煙草專賣局專門成立了研究團隊,負責技術攻關。歷經20多年的潛心研究、奮力攻關,他們不僅研究出了云南蚜蟲與蚜繭蜂種群分布特征、主要農作物蚜蟲危害規律,解析了蚜繭蜂寄生特性相關的重要基因家族和自然種群基因組遺傳多樣性特征,還創建了“均質繁蜂—無損收集—高效分選—自動計數—精準分裝—儲運釋放”一體化僵蚜產品開發及應用技術體系,形成了自主掌控的“繁、收、儲、運、用”全鏈條專利技術,建成了全球最大的蚜繭蜂僵蚜產品生產基地,實現了農田生態系統蚜蟲的高效精準生物防控。
云南丘北開展蚜繭蜂放蜂培訓。鄔曉君攝
體系推廣?引領綠色植保
技術有了,如何推廣?
據介紹,為確保能將蚜繭蜂防治蚜蟲技術落實到田間地頭,提高成果轉化效率,該局注重頂層設計,強調系統配套,突出重點環節,通過項目運作、培訓保障、目標考核等方式,成功探索出一種以組織保障為前提,以經費保障為根本,以技術保障為關鍵,以措施保障為重點,運轉高效、分工協作的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應用機制,保障了技術推廣工作順利進行,加速了科技創新“研發—應用—推廣”一體化進程,提升了科技創新整體效能。
據統計,2010年至2022年,云南煙草系統累計培訓技術骨干1萬余人次,同時進村入戶宣傳培訓農民50多萬戶,為全省乃至全行業蚜繭蜂防治蚜蟲技術的推廣培養了一大批技術人才。“記得在滇西南一個合作社,老鄉們起初思想保守,不愿應用蚜繭蜂產品。為了與大家好溝通,我就住在村上,和他們講新技術的方便性和精準性,帶著他們去田間地頭作示范,老鄉們最終接受了新技術。”研究團隊成員、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昆蟲學專業的楊海林說。
“以前每到煙葉團棵期,密密麻麻的蚜蟲寄生在煙葉上,很是讓人頭疼。”今年7月初,來自玉溪市紅塔區的農戶李桂瓊說,自從有了蚜繭蜂“幫忙”,田間基本看不到蚜蟲了。
目前,全球最大的蚜繭蜂繁育基地就坐落在玉溪市紅塔區馬橋基地。這里有50個漂浮育苗大棚、2套蚜繭蜂僵蚜自動收集生產線、30余人的技術團隊,集科研試驗、規模化繁育及相關培訓為一體,不僅可以提供蚜繭蜂種蜂,還可以規模化繁殖,滿足大田蚜蟲防治需要。
蚜繭蜂防治蚜蟲技術做到了從理論研究到技術突破,從成果推廣到模式創新,從產品開發到產業化應用全方位、全鏈條創新,真正實現研究成果從實驗室走進田間地頭,打通技術落地推廣應用的“最后一公里”。據悉,2010年以來,該技術在農作物上累計推廣2.1億多畝,直接受益農戶達100余萬戶;累計減少防治蚜蟲化學農藥5000多噸,節約防治成本60.89億元,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顯著,走出了一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生態增值的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