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煙葉烘烤質量一直是烤煙生產難以解決的問題,烤后煙葉常出現含青(青莖、浮青等)、掛灰等雜色現象,煙葉質量較差,上中等煙比例較低,煙葉可用性低。可見提高上部葉的質量、可用性對于提高煙葉的總體質量和經濟效益都具有重要意義。
去年以來,河南省盧氏縣部分具有較高種植烘烤煙葉經驗的煙農,在專業(yè)技術人員指導下,實施了上部煙帶莖砍烤工作實踐。
帶莖烘烤是近年來新發(fā)展起來的烘烤技術,比常規(guī)烘烤工藝更能夠提升煙葉的品質。此項煙葉烘烤技術,為解決煙葉含水量把握不準確以及煙葉混部位、混等級現象嚴重的問題提供了幫助。有部分煙農說,使用該方法烤煙,上中等煙葉比例提升至94%以上,雜色煙比例減少50%以上,烤青煙減少近45%,能夠顯著提升煙農的收益。
但在一般人看來,帶莖煙葉烘烤方法已經非常理想,不必再進行技術研發(fā)升級。但經過近兩年實施帶莖煙葉烘烤技術的應用,通過不斷觀察并總結出現有技術中至少存在如下問題:一是傳統(tǒng)工藝中,煙葉含水量把握不準確以及煙葉混部位、混等級現象嚴重。二是采用帶莖煙葉烘烤工藝,可以解決前述傳統(tǒng)工藝的技術問題,但帶莖砍收步驟中,煙莖的長度增加,煙株的整體長度隨之增加,增加了煙株的含水量。一方面提高了物流運輸的要求,增加了物流運輸和物流管理成本;另一方面,煙株的含水量增加量大,烘烤步驟中,穩(wěn)溫時間長,消耗的能源較多,增加了能源消耗成本。三是帶莖煙葉烘烤工藝中,煙株上部煙葉4-6片充分成熟后砍收,煙葉的成熟順序是自下而上的,頂部煙葉成熟時間最晚。上部煙葉中,有4-6片煙葉充分成熟時,可能存在頂部煙葉未成熟、成熟狀態(tài)、充分成熟三種情形;烘烤時,未對不同成熟度的葉片做區(qū)分處理,不利于整體提高烤煙的質量。
10月初,盧氏縣逐步進入上部煙葉成熟的采收期。上部葉片處于煙株頂部,吸收光照強,具有營養(yǎng)豐富,干物質積累多,葉片厚,組織較緊密,含水量低的特點,其在田間耐養(yǎng),成熟慢,成熟期長的特性往往影響到在上部葉的烘烤中,葉片變黃慢,容易出掛灰煙的情況。但經采用4-6片一次性采摘并帶桿烘烤,這樣可使煙堿含量降低,化學成份協(xié)調,葉片結構更合理,使顏色更加桔黃,對減少煙葉掛灰以及提高上等煙比例等具有較好效果。
筆者結合經驗,整理出此類烘烤中需注意幾點事項:
一是采收前注意提高上部葉含水量。上部葉相對較厚,細胞組織緊密,水分含量較低,在變黃期失水快,易烤青。為提高上部煙葉水分含量,在采收前先向煙田灌水。具體要在采收前1至2天,向煙田灌水至壟面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處,讓煙株充分吸收水分,增加煙葉束縛水的含量,提高煙葉含水量。
二是田間煙葉達到成熟標準。8至9成黃,成熟黃斑明顯時,用鐮刀將上部4至5片葉帶莖長10至15cm一次砍收,如果砍下的煙葉較脆,易折斷,可采取先砍株,放置于田間壟面上,待煙葉稍失水變軟后再收集運輸。
三是入烤掛桿方法。普通烤房每桿掛20至25株,密集式掛30至35株,四周麻繩圍繞幾圈,將煙桿頭尾固定即可,裝烤竿距18公分左右,采用“品”字形交錯擺掛裝烤。
四是開烤后變黃期應注意保濕增溫促變黃。變黃期要盡量保持煙葉水分,提高煙葉組織溫度,促進煙葉盡快變黃及內含物質充分轉化。因此要適當提高變黃期的溫濕度,縮小干濕差。不要在35℃以下拖得過長,葉尖葉邊變黃后,就及時將干球升到38至39℃,濕球36至37℃。讓煙葉在最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盡快變黃。若采收的上部煙葉成熟期干旱,含水量過低,應清晨早采“露水煙”,進行“加濕烘烤”,以防烤房內濕度過低,煙葉難于變黃。
五是變黃末期時要適當延時促轉化。為使煙葉內含物質充分轉化,應適當延長變黃時間,在38至39℃的階段,要把煙葉烤到8至9成黃或黃片青筋,再微加火力,緩升溫至42至43℃,保持37℃的濕球溫度,烤到葉片全黃,大多數支脈變黃、凋萎變軟后再轉入定色干葉期。
六是在整個煙葉烘烤期間排濕穩(wěn)起了關鍵作用。在43℃時,煙葉接近完全變黃時及時進行微量排濕,變黃期結束,定色干葉期開始時,要穩(wěn)轉火,慢升溫,穩(wěn)排濕,每1.5至2小時升溫1℃,使變黃的煙葉及時定色,同時促使未變黃的支脈完全變黃,到50℃時,及時全開進風門大排濕,升溫可加快,每小時升1℃,升溫到干球54至55℃,濕球39至40℃,保持這一溫度和濕度排濕干葉。烤到葉片全干,大卷筒時進入干筋期,烤干主脈即可。
上部煙葉烘烤是十分復雜的過程,雖然基本原理相同,但因煙葉品種、性質不同,煙葉烘烤特性就不同,再加上外界環(huán)境及烘烤設備上的差異,這就需要在生產實踐中靈活運用。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yè)發(fā)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