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濰坊諸城市賈悅鎮郭家莊村,是一個僅有700多畝耕地、280多口人的小村莊。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村莊,卻在山東煙葉生產發展史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印記。
2003年,當地煙草部門在這里租賃了170畝土地,成立了全省第一家煙葉家庭農場——孟疃農場,開啟了現代煙草農業破題之路。
彼時,山東煙區面臨的是怎樣一種形勢?
進入新世紀后,隨著城鄉經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農業生產進入高投入、高成本發展時期。煙葉作為我省傳統農業產業,長期實施的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模式導致種煙成本偏高、比較效益下降,從根本上變革傳統煙葉生產方式成為必然選擇。
面對這樣的形勢,山東省煙草專賣局(公司)按照“以現代農業組織形式和管理模式經營農業”的思路,以穩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自2003年開始在諸城煙區試辦煙葉家庭農場,探索以煙葉家庭農場為代表的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煙葉生產持續穩定發展。
孟疃農場在創辦當年共種植煙葉150畝,由于生產得法、管理精細,煙葉產質高于預期。初試成功,讓山東煙草人堅定了發展煙葉家庭農場的信心。隨后幾年,各煙葉產區加大政策引導和保障力度,積極培育種煙專業戶,鼓勵煙農走規模化種植的路子。
興辦煙葉家庭農場,找到成方連片的適宜種煙土地是關鍵一步。煙草部門積極與地方黨委、政府和村集體經濟組織溝通協調,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在尊重農民意愿、不損害農民權益、不改變土地用途、不破壞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基礎上,由地方政府牽頭建立縣、鄉兩級土地流轉中心,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促進向規模經營主體集中。
特別是2007年煙葉生產生態村富民工程啟動后,各煙葉產區依托這一平臺積極推進基本煙田土地流轉,大力發展煙葉家庭農場和種煙專業戶。全省煙葉家庭農場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成為煙葉生產的“主力軍”,形成了具有山東特色的生產發展模式。
為促進煙葉家庭農場發展,煙草部門成立煙葉農場管理辦公室,制定了煙葉家庭農場生產技術規程和管理規范等制度,促使農場改進生產方式,實行企業化、規范化管理,著力減工降本、提質增效;每年舉辦農場經理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知識培訓班,并建立生產管理機制、風險保障機制、規范管理機制和多方互動機制,提高了煙葉家庭農場的生產水平和效益水平。
到2013年,全省煙葉家庭農場和種煙專業戶共種植煙葉55.7萬畝,占全省煙葉種植總面積的95.7%;煙農戶均種植面積達到32.7畝,百畝以上連片面積占75%,規模化生產水平明顯提高,形成了“煙葉家庭農場+合作社”生產組織方式,煙葉種植主體逐漸由小農戶向種煙專業戶、煙葉家庭農場、職業煙農轉變。
后來,隨著規模化生產的發展,煙葉家庭農場、種煙專業戶“雇工難、用工貴”問題凸顯,對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的需求愈加迫切。
對此,全省各煙區積極建立并完善專業化、社會化生產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綜合服務型煙農專業合作社、農機專業合作社和各類專業服務隊,健全運行管理模式,專業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到2010年,全省煙區建立各類煙葉生產服務合作社225個,專業化育苗率達到100%,其他重點環節專業化服務比例均在30%以上。
2012年6月,全國煙農專業合作社建設座談會召開,明確了“種植在戶、服務在社”的發展方向和綜合服務型煙農專業合作社的建設模式。按照國家局統一部署,山東煙區積極推進煙葉生產服務合作社整合工作,并向綜合服務型煙農專業合作社轉型。當年,全省成立綜合服務型煙農專業合作社106個,配備專業隊813個,覆蓋面積43萬畝,專業化服務涵蓋機耕、移栽、植保、采收、烘烤、分級等煙葉生產重點環節,有力促進了專業化生產的發展。
在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山東省煙草專賣局(公司)認真落實國家局全面發展現代煙草農業工作部署,以轉變生產經營組織方式為抓手,盤活市場資源、追求規模效益的煙葉家庭農場推動了煙葉生產組織方式的變革,助力全省煙葉生產實現了恢復性發展;專業化、社會化生產服務體系的建立,進一步提高了規模化種植形勢下的勞動生產率,成為推動煙葉生產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濰坊諸城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在煙葉家庭農場組建分級專業隊,不斷完善專業化服務體系。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