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后,忙活了一季煙葉生產的山東濰坊諸城市賈悅鎮王家莊村煙農王法善并沒有閑下來。近日,王法善正張羅著聯系煙農專業合作社的機械服務隊收獲自家種植的丹參。
“為了實現煙田有序輪作,我把耕地分成了兩部分,交替種植煙葉和其他農作物。”王法善說。今年,王法善共流轉了120畝土地,其中60畝種植煙葉,剩下的60畝作為輪作土地種植丹參。
所謂輪作,是指在同一地塊上輪流種植幾種不同作物的種植方式。科學安排煙田輪作是保育煙田土壤、保障煙葉質量和促進煙農增收的一項必要生產技術手段。近年來,諸城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為避免煙田常年連作帶來的煙田肥力下降、土壤酸堿失衡、病害加重等問題,結合煙區實際,從煙田布局規劃、土地規范流轉和多元產業發展入手,積極推進煙田輪作工作,逐步建立起“以煙為主、科學有序”的耕作制度,實現了煙葉與多元產業的高質高效、同步發展。
“輪作是用地養地相結合的一種措施,不僅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養分和防治病害,還能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調節土壤肥力。”諸城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分管煙葉生產工作的副經理劉光友一語道出了開展土地輪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強化頂層設計、做實土地規劃布局是煙區開展有序輪作的關鍵。諸城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一方面積極開展轄區耕地摸底調查,全面了解土壤質地、肥力狀況、水源配套和前茬作物等情況,建立詳盡的全市煙田檔案;另一方面全力爭取地方黨委政府支持,將煙葉產業納入政府“十四五”農業農村發展規劃,按照“保護發展核心煙區、穩定鞏固重點煙區、逐步壓縮普通煙區”的原則,劃定可控宜煙耕地12萬畝,面積是常年煙葉種植面積的2倍左右,用于科學規劃布局煙葉和其他非煙作物種植。此舉不但將煙葉隔年輪作比例提升到90%以上,也為打造煙葉高質量發展核心區域、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域打下了堅實基礎。
“多虧了村辦合作社,順利幫我解決了種煙用地難題。”日前,賈悅鎮趙家營子村村民王金山在村辦合作社的協調下,一次性流轉到了120畝土地,明年將開啟種煙創業之路。
借助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開展土地流轉,是諸城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為理順組織關系、提高流轉效率而采取的土地流轉模式。以前煙農在短時間內流轉到上百畝土地并非易事,需要自己挨家挨戶去協調,不但費時費力、土地流轉價格高,流轉到的土地也很難成方連片,為后期生產管理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以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為主體的土地流轉模式,徹底解決了土地流轉過程繁瑣、程序不規范、流轉不穩定等問題。該模式堅持政府主導、村委會為主體、煙草部門進行服務的職責定位,由村黨支部牽頭統一集中連片土地到村辦合作社,村辦合作社與轉出土地的村民簽訂土地經營權流轉合同后,再將土地通過返租倒包的方式轉讓給有需要的煙農,進一步明確土地流轉價格、年限和用途,真正讓煙農能夠及時、輕松地流轉到充足的輪作土地。
據統計,今年諸城煙區通過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為363戶煙農流轉土地4.8萬畝,占轄區耕地總面積的42%。
煙農有了充足的土地,還面臨用輪作土地“種什么、怎么種”的問題。為了讓煙農科學輪作、提高效率、增加收益,諸城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按照“做強主業、做優輔業、融合發展”的工作思路,積極指導煙農因地制宜優化“煙葉+N”產業組合,優先選擇政府大力支持、與煙葉互補的優勢產業,引導煙農廣泛參與成熟產業和優質高附加值的特色產業,培育了煙田輪作產業帶,建立起穩固的“以煙為主、用養結合”的煙田耕作制度和“煙葉+N”多元化生產經營模式。同時,他們還在輪作作物的施肥量、施肥種類和生長期安排上充分考慮煙葉生產需求,避免對下季煙葉生產造成不良影響。
在輪作產品銷售方面,諸城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積極幫助煙農拓寬銷售渠道,依托當地黨委政府、龍頭企業、村辦合作社等,主動對接大型商超、農貿市場以及線上電商平臺,實行線上線下并行銷售,不但解決了煙區輪作產品的銷路問題,還進一步提高了煙農的綜合收益。
以諸城煙區的丹參種植和銷售為例,煙草部門牽頭組織轄區83戶種植丹參的煙農與地方中藥材加工企業簽訂供銷合同,約定價格,實施訂單生產,徹底解除了煙農種出來丹參“賣不掉、賣不好”的后顧之憂。
“實施煙田輪作是提升煙葉質量、促進煙農增收的關鍵措施。我們將進一步加強探索和研究,搭建平臺,完善服務,穩定煙農隊伍和煙葉種植規模,打造煙葉與其他農作物科學合理、有序輪作的產業模式,凝聚起助力鄉村振興、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劉光友說。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