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滿緊實的蓮白、鮮嫩翠綠的棒菜、脆生生的紅白蘿卜……在四川鹽邊縣紅果彝族鄉蒿枝坪村的高山無公害蔬菜基地內,近10余種特色蔬菜讓人應接不暇。
紅果彝族鄉蒿枝坪村葫蘆口社,地處鹽邊縣北部,年平均溫度7-21℃,無霜期20天左右,光照充足,生態環境優越,土壤肥沃污染少,是高山反季節無公害蔬菜和綠色有機農產品的最佳生長區。
“基地內的蔬菜是今年9月種下的,現目前大部分蔬菜都能采收了,時間短、見效快,這也是高山種植蔬菜擁有的獨一無二優勢。” 蔬菜基地負責人王樹杰介紹說道,“高山蔬菜在季節上占有很大優勢,在同一季節,平原地區沒有的蔬菜,我們這里都有,而且品種還多,能夠實現錯季錯峰上市,時間差可以使高山蔬菜能夠以較高的價格進入市場,填補市場空缺。同時,獨特的高山氣候和較大的晝夜溫差,使蔬菜受病蟲害影響較少,加之蔬菜用的都是有機肥和羊糞,沒有任何農藥殘留,進一步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以及產品的品質。”
蒿枝坪村葫蘆口社,海拔2360米,曾經是一個隱匿于山區、籍籍無名的高海拔山村。過去,當地許多村民主要種植玉米,后來,有部分農戶嘗試過蔬菜種植,但因產量過低、效益不高而告終。再后來,村民漸漸放棄了種地選擇出門務工,許多田土撂荒。
一個偶然的機會,紅民煙葉收購點負責人羅澤國傳來消息:“紅果彝族鄉蒿枝坪村閑置了300余畝土地,村落處于高海拔地區,當地的立體氣候、無污染的土壤、空氣和水等自然資源條件,非常適合種植烤煙及錯季高山生態蔬菜。” 這一商機讓在紅格鎮和愛村發展烤煙及蔬菜有著十年種植經驗的王樹杰興奮不已,經實地考察后的他,決心將產業落戶蒿枝坪村,在這個高海拔山村實現“從無到有”。
今年3月,王樹杰承包了蒿枝坪村閑置土地和撂荒土地330余畝,用于發展種植烤煙及錯季蔬菜,根據蒿枝坪村的地理特征,以綠色發展為基礎,以綠色供給為目標,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種植技術,建設綠色生態高山蔬菜種植基地,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并帶動當地因照顧家庭無法外出打工及老弱剩余勞動力的百余名村民在基地里務工增收,把致富之“根”深植于這片綠水青山中。
“今年1月正式開墾,主打‘生態烤煙’及‘高山蔬菜’兩大特色。3月開始種烤煙,9月進行采收工作,今年種的第一季烤煙,每畝烤煙烘干后產量差不多160公斤,畝均產值4500元左右,實現烤煙產值140余萬元,收益可觀。”王樹杰說道,為了進一步提高收入,緩解市場蔬菜“淡季”,他積極探索農村農業發展新思路,把種植烤煙后閑置的土地利用起來發展高山蔬菜產業,在承包的基地內規模種植萵筍、棒菜、蓮白、四季豆、紅蘿卜、大白蘿卜等品種蔬菜,填滿土地“空檔期”,實現高海拔山區產業“兩條腿”走路。
高山蔬菜的成功種植讓當地村群眾引以為傲,即便是在冬季,蔬菜基地內依然生機盎然。加上完善的設施和科學的培育,致使種植出來的有機蔬菜,品質上佳,口感良好,深受消費者的喜愛。“以前,菜農們種植技術不到位,導致產量低,價格不穩定。現在,這片蔬菜基地成立后,一個很明顯的變化是,老百姓愿意種菜的越來越多,種得好的也越來越多。”紅果彝族鄉蒿枝坪村第一書記蘇建軍表示。蒿枝坪村高山蔬菜于10月上市后,全年可持續供應市場,眼下,正是棒菜、紅白蘿卜、蓮白的上市季節,產量最多的蓮白,每畝可產1至3萬斤不等,通過“煙+N”多元增收,土地周年效益突破7千元。
高山蔬菜種得好,更要賣得好。如何做好鄉村振興這篇文章?蒿枝坪村以村里農戶為主體,基地為支撐,成立了無公害蔬菜基地合作社,邀請基地的農技員為老百姓傳授種植技術,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拉動綠色產業經濟穩步發展。
“成立合作社是我們發展高山蔬菜產業邁開的第一步。”蘇建軍表示。未來,我們蒿枝坪村將依托合作社,立足綠色生態種植,通過土地流轉方式對基地再擴建500畝,使村內的綠色產業向著規模化、現代化農業轉變,把紅果彝族鄉高山蔬菜的招牌打得更加響亮。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