黝黑的臉色,魁梧的身材,隨和中透著剛毅,堅韌中閃著睿智。今年46歲的他從2000年開始種植煙葉以來,就一直沒有間斷過,或三五十畝,或一二百畝,多多少少,起起伏伏,其間有收獲的喜悅,有受挫的堅韌,但他一直在不懈前進。他就是山東濰坊安丘市景芝鎮東楊莊村煙農楊忠國。
圖為楊忠國(右)正與煙站技術員謀劃新一年的煙葉生產
打鐵必須自身硬,做技術落實的“明白人”
楊忠國生在農村,長在農村,農村的艱苦環境,讓他從小就養成了勤懇能干的性格。開始種植煙葉前,楊忠國對煙葉生產的各環節并不陌生,打頭抹杈、采煙抱煙、綁桿裝爐這樣的活也沒少干,因為父親就是種植煙葉的“老把式”。2000年,楊忠國結婚成家。面對家庭并不寬裕的境況,楊忠國決心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一家人過上富裕的生活。
說干就干,2000年春節過后,楊忠國便開始操持種植煙葉的各種事宜。到底種植多大的煙葉面積合適呢?種植面積太少,沒有規模效益;種植面積太大,自己又攬不過來。經過慎重考慮,他決定種植60畝煙葉。現在,或許這個面積并不大,但在當時,特別是面對一個剛開始涉足煙葉種植、剛剛起步的年輕小伙子來說,絕對是一次“跨越式”的嘗試與挑戰。“那時家人窮,父母沒有多少錢,盡管這樣,父親還是給了我一點,我和妻子自己也攢了一點,錢大多還是向親戚朋友取借的。當時確實壓力大,但我的信心很足,干勁也很大。”談起起步種植煙葉,楊忠國深有感觸地說。
當一個人全力以赴的時候,一切都會為他讓路。楊忠國深知,煙葉種植是個技術活,沒有技術絕對不行,好在父親就是煙葉種植的“老把式”。從楊忠國記事起,父親就一直種植煙葉,少則三畝五畝,多則十畝八畝,從未間斷。正是靠著煙葉種植的收入,支撐著一家人的開支和生活。在楊忠國的記憶里,父親對煙葉有著深厚的感情,而這種深厚的感情,是刻在骨子里的。
學,就要虛心學;干,就要干出個樣子來。父親督促他、鼓勵他,更手把手地教他。楊忠國自己更是鉚足了勁,從煙葉移栽到大田管理,從澆水施肥到病害防治,從防澇抗旱到細致管理,從成熟采收到裝爐烘烤,楊忠國每一個環節都提前考慮,每一項措施都用心落實。他不僅清楚哪個環節干什么、怎么干,更懂得為什么這樣干、需要干到什么程度,做到了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煙站工作人員的悉心指導下,在他和妻子的攜手拼搏努力下,楊忠國所種植的60畝煙葉喜獲豐收,不僅還清了所有的借款,而且還積累了日后發展的“第一桶金”。
有舍才有得,做管理改進的“有心人”
楊忠國從60畝煙葉種植開始起步,到現在種植著220畝的煙葉,還有230畝的小麥,另外經營著一家紙箱廠。一步步走來,他豐碩收獲的背后,有偶然的因素,但更需要必然的付出。
在楊忠國看來,種植煙葉不但需要過硬的技術,而且還需要懂管理、會經營,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升煙葉生產水平和種植效益。為了分工管理,他將自己的煙田分成了兩個片區,一個片區由自己負責管理,另一個片區便找了一名把頭負責管理;為了進一步調動把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他采取“底薪+分紅”的方式,堅持“多舍多得、少舍少得、欲得先舍、不得也舍”,讓把頭拿著煙田管理當作自家的活一樣干;為了總結經驗,他自己不僅有記賬本,一一詳實記錄,而且還經常翻閱,逐一反思琢磨,真正把賬記在了心里,從中不斷改進;為了抓好每一個關鍵環節,在煙站工作人員的指導下,他組織開好地頭會,強調作業事項和管理要求,提醒細致操作、安全適宜,處處用心、事事留心,防止工作落漏和管理紕漏,促進了減工降本、提質增效。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在楊忠國的先進示范和影響帶動下,東楊莊村煙農的煙葉種植水平不斷提升,種植效益也在穩步增長。“在楊忠國的帶動和幫助下,我去年種植了50畝煙葉,純收入約8萬元,今年還打算種植50畝,爭取再創個好收成。”景芝鎮東楊莊村煙農楊杰義滿懷信心地說。
220畝煙葉,230畝小麥,煙麥輪作種植,讓楊忠國嘗到了甜頭。“盡管煙葉種植環節多、事項多,但煙葉種植的效益穩定,并且煙葉與小麥輪作種植對兩者都有利。作為煙農,我們用地更要養地,只有養地才能持久,才能走得長遠。”對煙葉與小麥輪作種植,楊忠國有自己的理解和堅持。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每一個曾經幫助過他的人,他都深刻銘記在心;每一個曾經幫助他的人,他都給予了數倍的回報。“懂得感恩的人,才能走得穩,才能走得遠。”如今,盡管父親不在,但父親的教誨一直讓他深刻銘記在心,做一個堂堂正正、知恩圖報的人,做一個無私奉獻、無畏前行的人,時光不會辜負奮斗者。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