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農事忙,地處滇中腹地的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一臺臺“大鐵牛”——旋耕機在田里穿梭,一行行深翻過的土塊仿佛整齊的魚鱗鑲嵌在田間。在祿豐市廣通鎮(zhèn)甸尾社區(qū)小甸尾村民小組村民楊華明承包的45畝連片土地里,“大鐵牛”轟鳴聲不斷。“連片種植好,機械化程度高,省時省力!”對連片種植,楊華明贊不絕口。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總結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經驗,探索在農民自愿前提下,結合農田建設、土地整治逐步解決細碎化問題。
楊華明正在地里忙活。滕彥攝
楊華明以前也種地,可種的是“巴掌田”,這里一塊那里一塊,耕種不方便,“大鐵牛”難下田,費時費力。這幾年,在當地煙草部門幫助下,社區(qū)盤活土地資源,化零為整,小田變大田,“大鐵牛”想開到哪里開哪里,楊華明輕松不少,種地成本也隨之降低。
51歲的楊華明書讀得不多,年輕時覺得種地沒出息,甩開自家“一畝三分地”,出門干起裝卸工。
裝卸工不好干,每天八九個鐘頭,人累,晚上一沾枕頭就睡,賺錢還不多。10多年前,看別人種烤煙效益還行,他眼紅,回家自己種。
起初在自家田里種,每年五六畝,東一塊西一塊,“大鐵牛”用不上,起壟、打塘……樣樣離不開人,雖說收成還行,但費時費力,想致富,難!
“國家提倡農業(yè)機械化,我們啥時候能實現?”他心里嘀咕。
有這樣想法的遠不止楊華明,遠的不說,同社區(qū)村頭村民小組的鳳瓊翠就這樣想。
鳳瓊翠20世紀90年代從名為“平地”的村子實則是山區(qū)的另一個村子嫁到甸尾。“甸尾比我們那兒平,交通方便,日子肯定比娘家好過一點。”她當時想。
實際差不了多少,“雖說地平,可家家‘巴掌田’,翻犁、起壟、打塘、移栽、覆膜……管理成本高。”她想:“要是能連片種,機械化跟上,日子肯定比現在好。”
楊華明和鳳瓊翠的期待也是村里其他人的期待。前些年,眼看村里外出務工的人越來越多,不少地撂荒,兩家人流轉閑置土地種莊稼。
隨著種植面積增大,加上又是連片,犁地、起壟、打塘、蓋膜有靈活配套的作業(yè)一體機,鋤草培土有中耕培土機,打農藥有無人植保機,又有技術輔導員手把手教,兩家人收入蹭蹭上漲。
有了楊華明和鳳瓊翠這樣的“星星之火”,甸尾社區(qū)行動起來,在土地流轉模式上下功夫,專門成立土地流轉工作小組,幫助想發(fā)展農業(yè)的村民更好地流轉土地,發(fā)展現代農業(yè)。
別說,這個小組作用真不小。2021年,鳳瓊翠想流轉村里一片地種莊稼,這片地屬十多戶人,有一戶不同意,擔心栽煙后影響自家小春季種蠶豆。
“這家人的地剛好在地中間,如果不流轉,就連不起片,機械化不好操作。”鳳瓊翠把問題反映給土地流轉工作小組。小組成員基本是村干部,威望高,他們上門擺事實講道理,這戶人家終于同意流轉。
村里盤活土地資源的同時,煙草部門沒閑著,配套建設了溝渠、機耕路等基礎設施,方便了“大鐵牛”作業(yè),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村民們的種地成本。
去年鳳瓊翠和楊華明兩家人又利用煙地種油菜、蠶豆等作物,走多元發(fā)展路子,提高土地生產效益,增加收入。
不愿種地的農戶除了選擇像往年一樣外出務工,留在家里的富余勞動力也有活干:每畝土地流轉金八九百元,還能給種植大戶務工,每天收入一百塊左右。
“租金不低,還有務工收入,且務工自由,家里有事就忙家里,家里事少就去務工,反正都在村里,方便得很!”一名村民說。
連片種植在甸尾社區(qū)目前效果凸顯:2022年,社區(qū)流轉土地面積1218畝,流轉比例達91.6%,村里的土地利用率進一步提升,田里的機械化程度也越來越高。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農民的“錢袋子”更鼓了。
任何新生事物的發(fā)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拿甸尾社區(qū)來說,高標準農田建設中,仍存在配套產業(yè)加工體系不健全、產業(yè)規(guī)模較小、用工需求旺季用工難等問題。
出現問題不可怕,楚雄州煙草部門正結合實際,配套高效基礎設施,強化科技引領,創(chuàng)新組織方式,旨在建立多產業(yè)協(xié)調發(fā)展的現代農業(yè)產業(yè)體系,助農持續(xù)增收,助力鄉(xiāng)村振興。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yè)發(fā)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