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村里來到育苗點,普鳳仙和姐妹們有兩條路可以選擇:其一,出村沿平坦的連鄉公路,乘車3分鐘即到,步行則要二十多分鐘;其二,順著村旁的一條小路步行,翻過幾個山包,山腳下便是育苗點,時間不過十分鐘。
普鳳仙和姐妹們不會開車,考慮安全因素,大伙兒一般選擇走小路,哪怕辛苦一點。
忙活一陣后,普鳳仙和姐妹們坐在育苗點旁的山坡上喝水、吃點心,跟前一株桃樹上盛開著粉紅色的桃花,妝扮著她們的面龐。
“巾幗育苗隊”在育苗地中工作。鄧楚瑜攝
今年54歲的普鳳仙家住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個舊市保和鄉他期村,在他期村烤煙集中育苗點擔任農事操作負責人已有15個年頭,她組織的育苗隊連她一共8人,都是清一色的婦女,其中年齡最大的55歲,最小的22歲,都居住在他期村。
2008年,為了提高煙苗的壯苗率和抗逆性,個舊市煙草專賣局在當地政府部門支持下,在他期村建起了這個集中育苗點,通過專人專管“全商品化育苗”的模式,向包括他期村等村組的農戶提供優質煙苗。
他期村是一個彝族聚居村,全村有160多戶村民中種烤煙的人家不少,以“全商品化育苗”模式替代各家各戶自己育苗,對鄉親們實現減工降本、增加收入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全商品化育苗”模式,農事操作需要就近選擇專人專管。他期村集中育苗點籌備建設前,在遴選農事操作負責人時,普鳳仙走進了當地煙葉工作站人員的視野。
普鳳仙是他期村的種煙能手,不僅懂技術,而且責任心強,干事情風風火火。2008年,在村民推選中,她被鄉親們選為了育苗點的農事操作負責人。
他期村集中育苗點有400多個育苗小棚,僅靠普鳳仙忙活不過來,于是她便在村里組織起了一支育苗隊。
頭幾年,普鳳仙組織的育苗隊,成員大多是小伙子和小姑娘。然而,小年輕們雖然力氣足,但卻定不下心,干了沒幾年就退出了育苗隊,這讓普鳳仙很是撓頭,于是她便想出個辦法:以婦女逐步代替小年輕們,“姐妹們都有家庭,干活計不飄忽,定得下心。”她說。
普鳳仙識字不多,但在管理上有自己的經驗。“巾幗育苗隊”組建起來后,有人建議她以劃分責任區的方式,將育苗小棚的管理工作分配到個人,一來便于考核,二來自己也能輕松一些。
“巾幗育苗隊”的“全家福”,左五為普鳳仙。鄧楚瑜攝
“這咋行,我又不是‘包工頭’。”普鳳仙婉拒了。
有活計一起做,有困難一起扛,普鳳仙組建的“巾幗育苗隊”以實際行動交出了一份高質量答卷:近10年來,他期村烤煙集中育苗點的管理工作,在全市6個集中育苗點的考核中穩居第一名,每年培育出的壯苗,為育苗點覆蓋的4個村委會、近百戶農戶創富增收打牢了基礎。
“活計不累,收入不錯。”普慧仙是“巾幗育苗隊”中年齡最小的,坐在普鳳仙旁邊,她靦腆地說,算下來她和其他姐姐、阿姨,每人每天能拿到100元工錢,育苗的40多天時間里,四千多元便到手。
下午3點多風色漸起,普慧仙見狀招呼大家收起點心,進入育苗場地查看育苗小棚的棚膜是否被風吹下來,“這段時間種子剛發芽,嬌嫩得很,不能有半點大意。”她一邊忙著手里的活計,一邊對身旁的人說道。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