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曲靖市羅平縣富樂鎮有這樣一群女性,她們的身份除了母親、妻子、女兒之外,還是當地砂鍋寨烤煙育苗點的工作人員。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她們在育苗點平凡地工作著,用耐心細致的工作為鄉村振興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鄧汝芬正在進行間苗。
春雷響,萬物長。為了滿足烤煙移栽的供苗需求,富樂鎮砂鍋寨烤煙育苗點幾十名女工正就著小板凳坐在育苗棚旁,手腳麻利地進行間苗勻苗工作,一派繁忙有序的生產景象。“油是這一方香,蜜是這一方醇,飄香流蜜的好地方,名字叫羅平……”育苗隊長鄧汝芬嘴里哼著歌兒,手里熟練地間苗。
“我在這里打了將近20年的工了,整個育苗點的角角落落我比自己的家都還熟悉,哪個時間段要播種,哪個月要間苗,哪天要移栽,不用育苗業主說,我都知道時間節點,自己就先把活兒做上了。”鄧汝芬地邊笑邊介紹說:“工資按日結,每天120元還包吃,雖說每年也就70天左右,也很好了!”據鄧汝芬介紹,她自己就是砂鍋寨的村民,早些年她也有過出外打工的念頭,但上有兩個老人,下有兩個小孩,家里的牽絆讓她放棄了外出的念頭。
“總不能為了掙點錢就不管老人和小娃吧?”鄧汝芬掰著手指算道:“每年在育苗點70多天,算下來也有八九千元,又可以照顧老人小娃,離家又近,騎車五六分鐘就到,照顧好家庭才是關鍵。”
育苗點里的女工們正在進行間苗技術培訓。
“我就是跟著鄧姐到育苗點工作的,這一來呀,就足足干了十多年!”在一旁間苗的何紅梅插話說,當初因為經濟原因,家里的老二才一歲半時,她和丈夫決定讓公公婆婆在家里照顧兩個孩子,她和丈夫外出打工。
鄧汝芬知道她家的情況后,連夜來到了何紅梅家,幫她細細地算起了“經濟賬”“家庭賬”,讓她打消了外出打工的念頭,加入到了育苗隊伍里來。“多虧鄧姐,要不然我兒子就成了留守兒童,指不定變成什么樣子!”何紅梅舒心地笑著說:“去年老大到部隊參軍去了,老二在學校成績不錯,考個好大學應該不成問題,雖說沒有在外打工掙得多,但每天能照顧到老人和孩子,也能每天看到他們,知足了!”
育苗場里,女工們你一言我一語說起在育苗點打工的好處,爽朗的笑聲在育苗場里飄得很遠很遠。
砂鍋寨育苗點是富樂鎮最大的烤煙育苗點,每年育苗1800棚左右,每年為周邊9個自然村近500戶村民提供適齡壯苗。據育苗業主鄧柱良介紹,每年育苗工作期間,在育苗點務工的女工有40人左右,都是附近自然村的村民。由于育苗點的活兒不重,工錢也合理,并且薪酬實行日結制,漸漸地,一傳十,十傳百,周邊的留守婦女在鄧汝芬的帶領下,全到了育苗點打工。由于她們責任心強,并且經過十多年在育苗點工作的經歷,在育苗管理技術方面有自己獨特的經驗,育出的苗質量好,成活率高,村民們都對她們贊不絕口。
育苗點里,鄧汝芬們時而給煙苗施肥,時而給苗床補充水分,時而打開棚膜為煙苗通風,時刻在苗棚里穿梭著、忙碌著,雙手一刻都停不下來。
在羅平縣地各個烤煙育苗點,像鄧汝芬、何紅梅這樣以農村婦女為主的專業育苗隊還有很多,她們巾幗不讓須眉,靠著一雙巧手,過上了幸福紅火的好日子,也憑著“她力量”扮靚了鄉村振興一線。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