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赤眼蜂繁育基地可不簡單,它是我們煙草行業建設的首個赤眼蜂規模化繁育基地……”5月19日,在位于山東諸城市賈悅鎮洛莊村的濰坊市煙草專賣局(公司)煙葉生產技術中心赤眼蜂繁育基地的實驗室里,項目負責人管恩森介紹道。
圖為濰坊市煙草專賣局(公司)煙葉生產技術中心赤眼蜂繁育基地
赤眼蜂繁育基地是濰坊煙草天敵昆蟲繁育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天敵昆蟲繁育中心始建于2014年,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天敵昆蟲生防技術的研發與創新工作,逐漸實現了煙蚜繭蜂、麗蚜小蜂等多種煙草天敵昆蟲的規模化繁育。近年來,天敵昆蟲繁育中心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合作,投資100余萬元建成了行業首個煙草赤眼蜂規模化繁育基地。
該基地主要圍繞不同寄主對赤眼蜂繁育的影響、不同赤眼蜂種對害蟲的防治效果、赤眼蜂工廠化繁殖技術及應用等方面開展專項研究。目前,基地赤眼蜂年繁育能力1億頭左右,可滿足10萬畝煙田棉鈴蟲、煙青蟲等鱗翅目害蟲的生物防治需求。
其實,早在2016年諸城煙區就開始從山東省農科院植保所購進赤眼蜂卡,嘗試應用赤眼蜂來防治煙青蟲、斜紋夜蛾等煙葉害蟲。赤眼蜂是現代農林害蟲生物防治上研究歷史最久、應用范圍最廣、防治面積最大、治蟲效果最好的天敵昆蟲。在濰坊煙草天敵昆蟲繁育中心的工作人員們看來,將赤眼蜂規模化地應用于煙葉生產前景廣闊,有著非常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從2020年開始,濰坊煙草天敵昆蟲繁育中心因勢利導,積極借鑒,邁出了赤眼蜂商品化生產的腳步,并于當前徹底實現了赤眼蜂的商品化繁育和專業投放。
赤眼蜂繁育是一個工序復雜、技術含量很高的工作。基地的6位技術人員先后到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山東省農科院植保所等地接受了長達兩個月的培訓,詳細掌握了赤眼蜂繁育過程中每一個環節的技術要點和注意事項。
圖為技術員在實驗室內繁育赤眼蜂
“赤眼蜂的繁育過程主要由中間寄主飼養和寄生蜂繁殖兩部分組成,我們選用了一種叫“米蛾”的小蟲子作為中間寄主,培育收集米蛾產下的卵,然后讓雌性赤眼蜂將卵寄生在米蛾卵中,經過世代繁育,最終獲得大量用于制作商品蜂卡的赤眼蜂和蜂卵。”管恩森將復雜的繁育過程用一句話簡單地概括了出來。
筆者走進赤眼蜂基地的米蛾繁育室,在這個80多平米的房間里緊密排列著一排排不銹鋼架,上面擺放著數以千計的米蛾飼養盒,透過飼養盒能夠清晰地看到密密麻麻的飛蛾和它們產下的蛾卵。
大量繁殖米蛾卵是實現赤眼蜂規模化生產的基礎和關鍵,基地要集中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和精力來生產作為中間寄主的米蛾。米蛾非常嬌弱,實驗室為它們安裝了空調、加濕器、紫外線燈等設備,配置了專用飼料,嚴格控制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條件,整個飼養過程實施無菌操作,避免雜菌感染,保證米蛾的成活率和產卵量。
“我們擁有2個米蛾繁育室,飼養米蛾5000多盤,經過大約40天的生長周期后可以飼養近1億粒供寄生蜂繁育使用的米蛾卵。”負責米蛾飼養的實驗員王大海說。
在米蛾繁育室旁邊的另一個房間里,筆者看見了一臺體積龐大、構造精密的“巨型”機器。王大海告訴筆者,這是一套米蛾卵收集系統,是提升赤眼蜂規模化繁育效率的關鍵。
米蛾卵的收集和凈化非常繁瑣且工作量巨大。在基地建立初期,將體積小、硬度不高的米蛾卵粒從飼料和米蛾鱗片中分揀出來都是靠人工來完成,不但費時費力、效率低下,還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蛾卵的質量。為解決這一難題,繁育基地斥資50余萬元引進了這臺全自動、高精準的米蛾卵收集器,實現了米蛾卵收集的規模化和自動化,收集效率提高了80多倍。
“并不是所有繁育出的赤眼蜂都能用于制作商品蜂卡,基地需要對赤眼蜂進行寄生率、羽化率和生殖力等多個生理指標的抽樣檢測,以確保所生產蜂卡的生物活性和殺蟲效力。”管恩森告訴筆者。
圖為專業隊員正在開展赤眼蜂放蜂服務
“6月中下旬濰坊煙區將迎來首個煙青蟲、斜紋夜蛾的發生高峰期,根據往年的赤眼蜂投放經驗,在整個煙葉生產季節需要放蜂2—3次,每次每畝煙田放5張就足夠了,預計防治效果可達到70%以上。”管恩森說。
基地之所以選擇自主繁育赤眼蜂而不再像往年一樣使用購買的商品化蜂卡,主要出于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赤眼蜂對寄主及生存環境具有較強的選擇性,從本地煙葉上采集并自主繁育的赤眼蜂活性更強、防效更好。二是煙區大面積推廣的費用支出更低。
“以前購買這樣一張赤眼蜂卡需要3.3元,而我們自己制作的赤眼蜂卡成本不足1元,這樣一年下來大約可節省近200萬元。”管恩森拿著一張5厘米見方的赤眼蜂商品蜂卡給筆者算了一筆經濟賬。
更重要的是,赤眼蜂產業化應用所產生的生態和社會效益遠遠大于經濟價值,按赤眼蜂繁育基地當前的產能計算,每年可減少5萬公斤有效成分的化學農藥使用。赤眼蜂繁育基地無形中為改善煙區環境、保障生態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