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四川涼山州冕寧縣哈哈現代煙草農業綜合示范園區,一片片綠油油的烤煙長勢喜人,肥碩的葉子在微風中抖動著,煙農用汗水換來煙葉的茁壯生長,盼望著今年的好收成。
在河壩對岸的廟高臺上遠眺,5萬畝連片規模化的煙田盡收眼底,煙田形狀錯落有致、布局合理,這里就是全國最大集中連片煙葉種植區。
亙古荒灘“脫胎”變良田
“哈哈河壩地域廣、面積大,以前河水隨時沖斷道路,又無數次復修,祖祖輩輩還是走在高低不平的泥巴路上。”“因為大部分土地沒有水,只能靠天吃飯。”回憶起以前的情況,當地村民還歷歷在目。
哈哈河壩原先是一片“石、砂、漏、薄、瘦”的荒灘河,由于河流沒有較高的落差,致使河道經常改變,這片灘地一直被河流沖刷,導致土地貧瘠、農作物收成低,因此,大家都稱它為“爛河灘”。
“2005年開始,煙草公司嘗試性整治回龍鎮石古村的500畝土地,利用客土整體鋪墊提高了土地墑情,我們第二年種煙就豐收了。”說起變化,煙農王文康說:“土地整理后,土肥了,也可以通過機械化耕作,收入有了很大提高。”
在收獲種植烤煙的“第一桶金”,找到哈哈河壩發展的“金鑰匙”后,煙農看到了致富的希望,而煙草部門也開始規劃哈哈河壩“煙葉藍圖”,本著幫助煙農達到“提質增效、減工降本”的目的,行業投入逐年增加。據統計,2005年至今,冕寧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共計投資37451.09萬元,先后開展了土地整治、疏通河道、修建機耕道、管網引水、修筑蓄水池、砌筑田間溝渠等工程,還興建了烘烤工場、太陽能提灌站、風能提灌站以及橋梁。
漫步哈哈河壩,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綠色的“汪洋”,將回坪、哈哈、回龍三地連為一體,森榮河、哈哈河與那甲瓦河地沖擊聯手修葺了這一片原野。曾經的“爛河灘”已改成良田,煙農們在道路出行、農業灌溉、土地面貌、農業機械化、煙葉烘烤等方面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達到了煙葉種植減工降本的目的,為實現農業現代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科技賦能煙農種“金葉”
近年來,冕寧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緊緊圍繞“平臺管理優、設施配套優、產業組合優、市場銷售優、農戶收益優”的五優目標,以“煙葉+多元產業”綜合體建設要求,充分整合各類資源要素,打造全國烤煙連片種植規模化最大、標準化生產程度最高、機械化作業種類最全、科技化含量最高、清潔生產水平最高的現代煙草農業綜合示范園。
“煙區基礎設施改善,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得到加強,機械化作業水平得以提高。生產用工降低到18個以內,不僅增加了群眾收入,穩定了煙農隊伍,還加快了現代煙草農業建設的步伐……”說到冕寧縣哈哈河壩綜合示范園區的巨變,冕寧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目前,園區已全面實現播種、剪葉、耕整、起壟、覆膜、培土、施肥、移栽、植保、煙夾、回潮、拔桿等10余個煙葉生產環節的機械化作業,目光所及之處皆充滿“科技味”。
“現在種煙輕松多了!我們家種了30畝烤煙,只有我和丈夫倆人打理,一個星期就澆灌好了。”煙農黃天菊喜滋滋地算起了收入賬。“自從修建了提灌站,我們澆地的時候比以前節省了很多時間,我丈夫也能外出務工,一年務工的收入有上萬元,娃娃的學費就夠了。”
在借助科技助推群眾增收的同時,冕寧縣積極創新探索糧煙融合之路,開展“煙+豆”“煙+油菜”“煙+蕎”等換種、換作,全力守住“糧袋子”,種好“金葉子”,豐富“菜籃子”。其中,冕寧縣委、縣政府按150元/畝補貼“煙+豆”種植,激發煙農的積極性。同時,通過數字賦能,以“事農小方”測量煙田面積,用“衛星遙感”開展清塘點株,建立起移栽面積、移栽株數、煙農信息等數據庫,解決了“煙田在哪里、煙農在哪里”的問題,并結合氣候監測、綠色防控數據,創新形成數字煙田一張圖,有效實現了人、田、技三方關聯,摸清了哈哈河壩種植家底。
“種烤煙還是要得。”趙江是個新煙農,之前在外地打工的他看著父母和村民們在曾經的亂石灘上種出“金葉”,且一年的收成比一年好后,也返鄉著手幫助父母打理起烤煙。
如今,哈哈河壩土地平整,綠意盎然、渠渠清水暢流無阻,橋梁連接著道路四通八達,小洋樓處處可見,儼然一幅現代化美麗田園。5萬畝連片規模化煙田年產煙13萬擔,煙農畝均收益由單一種糧的1500元提高到糧煙融合種植的5300元以上。通過科技賦能,“爛河灘”美麗蛻變。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