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糧以稻為先。云南宣威市尚營烤煙種植專業合作社在熱水鎮營溝村因地制宜,將雜交稻品種種上山,發展旱稻種植,充分利用旱地資源挖掘糧食增產能力,推動多產業融合煙區綜合體建設,讓“錢袋子”有保障,讓“米袋子”更安全。
眼前平整的山地上,長勢正旺的旱稻苗鋪開一片新綠,煥發勃勃生機,這是熱水鎮營溝村宣威市尚營烤煙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旱稻種植基地。旱稻種植是將適合高原旱地的雜交稻品種直接種在山地里,與種植水稻相比,省工、省時、省力、節水增效。而且旱稻種植可以省去育秧、拔秧、插秧環節的投入,打破水源對稻谷種植的限制,把不平整、灌溉條件不成熟、水資源短缺的土地充分利用起來,最大限度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實現土地增產增收。合作社經過多方考察學習,結合熱水鎮氣候環境,從去年開始引進試種旱稻100畝,收效良好。尚營合作社生產負責人呂則忠告訴筆者:“引進旱稻種植后,可以很好地調整種植結構。”
“合作社以種植烤煙為主,但烤煙需要輪作,以往輪作以種植玉米為主,但熱水營溝的氣候比較干旱,所以老百姓種玉米收入不高,合作社到外地學習、多方面實地考察后,結合當地氣候條件,因地制宜引進旱稻種植,經過兩年的試種植,成效明顯,畝產量能達到500至600公斤,旱稻口感好,經濟價值高,他們大多數人喜歡種植,明年我們就大面積推廣。”呂則忠說。
眼下,又到了旱稻中耕管理的關鍵期,工人們正在地里除草、施肥,確保今年的旱稻長勢好、收成佳。如今合作社積累的旱稻種植經驗和技術,不僅開辟了稻谷生產新途徑,也為保障口糧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加之熱水鎮是烤煙大鎮,旱稻種植的成功,也為本地發展多產業融合的煙區綜合體建設、“烤煙+旱稻”的輪作種植模式打下基礎,形成“以煙促稻、以煙穩糧”的產業融合思路,既發展好經濟作物種植,也保障米袋子穩產保供。
村民王友相是熱水鎮關營村一名烤煙種植戶,他聽說合作社試種植的旱稻收成好,就到旱稻種植基地邊務工邊學習,為自己明年的烤煙輪作做準備。王友相說:“我們以前種植烤煙,輪作的時候都是種植玉米,從去年合作社種植旱稻,聽他們說效益不錯,我就來合作社打工,跟他們學習種植旱稻,旱稻比水稻還有玉米種植都省工,種植方便,明年輪作的時候我也打算多種幾畝,增加點收入。”
據了解,熱水鎮營溝村是曲靖市首個旱稻種植試驗點,種植的是新型優質、抗旱抗病、豐產的文山2號,相比傳統水稻,文山2號產出的大米色澤透亮、口感好、香味濃,淀粉含量比普通大米低,在市場上深受青睞,每公斤售價可到20多元,經濟效益高。接下來,熱水鎮營溝村將繼續圍繞促農增收目標,引導農戶種植旱稻,發展“烤煙+旱稻”的煙稻輪作模式,提高烤煙和旱稻產量的同時,突出土地用養結合,增加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推進煙稻產業同步基地化、綠色化、集約化和現代化,實現“1+1大于2”的目標,做好穩糧保供和鄉村產業振興的“大課題”。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