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種烤煙這件事,在云南宣威始于四十年代,算是個地道的傳統農業。煙草行業和廣大煙農歷經風雨數十載,彈指一揮間,種煙往事至今還歷歷在目,余味深長。煙草產業的壯大發展歷程,伴隨著整整一代人,她見證了舊式農業的古老耕作方式,見證了改革開放,見證了新社會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扶育了宣威的廣大人民,是一部活的煙草農業發展史。
先前,隨著季節交替變換,每到鄉村臘月,在祥和的村子里,煙農們一邊置辦著年貨,一邊在生產隊長的帶領下,背著雞糞,挑著水桶,帶著育苗工具,前往育苗地點,開始整地細土。一部分人要去山上燒些火土,用來與地里的本土進行攪拌,算是合成了“營養土,”而另一部分人,要將煙墑里的土壤和雞糞用木做的巴掌或鋤頭使勁敲碎敲細,再平整成墑子。然后,按照隊長的安排,去撕松毛,用來覆蓋煙墑,防曬和保溫保濕。那時候,沒有固定育苗點,沒有拱架,也沒有塑料薄膜,更談不上機械耕作,一切粗放式勞作。準備工作做好后,便用些火塘灰拌著煙種進行撒播,再用最細的土蓋種,然后蓋上松毛,最后是一遍遍地澆水,算是結束播種工作。出苗之前,每天要查看出苗情況,待出苗后一周左右時間,又要揭去松毛。苗床管理,各家各戶按照隊長編組分工,每天都要輪流去澆水、除草,直到成苗移栽。
農藥是沒有的,村里也沒有商店,更談不上賣農藥了。苗床上的小苗和田間的煙株遇到病蟲害,煙農們沒有其它辦法,只能將病蟲危害過的煙苗拔出來丟到遠處。田里的煙株,遇到病蟲害,程度輕的,用點青灰撒在葉片上,算是防治病蟲害,若是病情嚴重的葉片或煙株,也只能清除丟在遠處,說是防止傳染蔓延,損失是很大的。
春節剛過,煙農們又要背著梨,趕著牛去犁地,早出晚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遍下來,又要投入到整地理墑工作中去,滿上遍野全是辛勤勞作的場面,有犁地的,有理墑的,有打塘的,有拉糞的……隔山遠眺,甚是壯觀。我親眼見到過一個煙農在地里趕牛犁地,可能牛是長期犁地疲乏的緣故吧,不經意間,黃牛用牛角把主人頂翻在地,還“不依不饒”,在地上又頂了主人幾下,等別人趕到把牛拉開時,那人已負了重傷,送去醫院醫了幾個月才回來,好在沒有出人命,算是萬幸了。
節令不等人,苗床地里的煙苗在一天天長大,烤煙大田移栽期也臨近了。還沒有打好煙塘的煙農,正忙著在墑子里打塘。煙塘是打成梅花形的,煙農們喚作“梅花塘。”那時,沒有啥要求,煙墑是隨地彎曲的,煙塘是隨意打成的,不講株行距,亦談不上“畫線打點、拉線移栽。”移栽煙苗是件累活兒,為了不誤節令,有的煙農等不到天亮就得起來趕著去苗床地拔煙苗。去得晚一些的煙農,還要在那里排隊等候,才能進去拔苗。他們在苗床上精挑細選,盡量挑選壯實的煙苗進行移栽,費盡很大功夫,才把當天用的煙苗挑夠背回家。
吃過午飯,家家戶戶通常會全家人分分工,你挑著桶,我背著化肥,他拿著鋤頭……一家老小就要趕著去地里栽煙,直至天黑。移栽期是很長的,前后一般會長達一兩個多月,田間煙株長勢參差不齊,影響煙葉烘烤進度和質量。移栽用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并不是隨時都有水,很多時候要排隊才能取到水,排隊的時間是很長的,唉……這活兒別提多吃力了。待煙苗移栽結束后,煙農首先要去山上用鐮刀砍些松樹尖來,插在煙苗周圍,形成傘狀,讓煙苗“乘涼。”煙苗成活前,必須每天給煙苗澆水,長期進行抗旱保苗,以提高煙苗成活率,像呵護眼睛一樣,呵護著幼小的煙苗。
田間管理是必須要做的事。那時因沒有地膜,地里的雜草長得厲害,幾天不見便“茂盛了,”所以,煙農們要經常去松土除草,改善煙株生長環境。
歷經幾個月的農事操作,煙苗在煙農的精心呵護下,粗技大葉已出落得連天成波,慢慢地過度到成熟的采烤季節。此時,煙葉們會“主筋發白,煙尖下垂,絨毛脫落”,煙農便一籃一籃地將她們采摘回來,用煙竿編好送進烤房,在高溫的烘烤下,煙葉漸漸地由綠色變成了金黃色。在生產隊隊長的帶領下,煙農將經過分級扎把后的煙葉,背到煙葉收購點去交售,一年的辛苦算是有了交代。撫摸著生產隊分來的一、二百元煙款,煙農們還是會感到欣慰的。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