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綿的細雨,消盡了夏日的酷暑,為一望無際的農田“洗”出更深色號的綠意。田間,近四米來寬的瀝青色機耕路被雨水沖刷得格外干凈,輕風掠過,微微翻涌的綠色“波浪”與筆直的“瀝青色”相互呼應,伴著雨落的聲音,譜寫出一首清涼的夏日鄉(xiāng)村樂曲。
在云南省南華縣龍川鎮(zhèn)的高標準農田項目區(qū),機耕路寬闊筆直,一望無際的綠意漫出視線之外,一派開闊之境,近看卻又整齊劃一。
“在實施這個項目之前,我們村子只有一條路,而且是一條土路。”尹朝佐是這個高標準農田項目區(qū)的受益農戶。他介紹,在項目區(qū)建設之前,村里的機耕路非常少,每年農作物只能靠人背出來。
高質量標準農田項目區(qū)機耕路。蔡絢嶼攝
南華縣高標準農田項目區(qū)位于龍川鎮(zhèn)上莊科村委會和河硐村委會。這片項目區(qū)北至大茶樹,南至山埡口,西至紅旗水庫邊,東至上莊科后山脊分界處,涉及溝渠、機耕路、車平臺、下田口等多項設施建設,總投資1089.44萬元,其中地方政府整合投入125萬元,煙草部門投入964.44萬元。高標準農田項目區(qū)的建設為不斷夯實南華縣農業(yè)產業(yè)發(fā)展基礎、進一步因地制宜提升耕地基礎設施條件發(fā)揮積極作用。
尹朝佐介紹,在高標準農田建設前,村里一體化程度低,小微耕機雖然可以下到田里,但是他一個人抬不動,每次都是妻子和他一起把微耕機抬到地里,兩個人一天只能耕一畝地。
“現在新修了機耕路,有四米寬,大拖拉機能直接開到田里,我們基本上都是直接機械作業(yè)嘍!像大拖拉機這樣的大型機械,只需要一個人就可以完成土地深翻,一天可以深耕碎垡20畝左右,熟練的可以耕地26畝。”尹朝佐歡喜之心溢于言表。
南華縣高標準基本煙田項目區(qū)因地制宜的把幾百戶農戶的土地流轉出來,以提升機械化水平為突破口,把原本碎小的田塊做大做平,便于引進機械作業(yè),改善灌溉條件,有效提高農業(yè)生產水平。
說起項目區(qū)建設的好處,尹朝佐笑著說:“前些年,從開始整田到作物采收要二十多個工人,現在幾個人就夠了,加上現在很多農戶家都鋪設了滴灌,挑水、澆水的事兒就省了不少,還節(jié)省了請工的開支。”
現在的上莊科村,每片水田都有機耕路,基本實現了機械化連片作業(yè)。據了解,引進大拖拉機后,原本的耕地小機械也沒閑著,小微耕機成了田里的理墑“能手”,開辟著新的綠色天地。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yè)發(fā)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