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放眼陜西延安煙區,在陜西省富縣直羅鎮屈家溝村的百畝連片煙田里,片片煙葉承載著煙農的希望,新一季的煙葉采收烘烤已經陸續開始。
煙田不遠處,成片的水稻和玉米田,猶如一幅生機盎然的生態畫卷鑲嵌在葫蘆河兩岸。這只是延安市煙草專賣局(公司)立足行業體制、技術、人才優勢,就勢發展、因地制宜推進煙區產業綜合體建設的一個縮影。
圖為延安市富縣直羅鎮屈家溝煙區產業綜合體的非煙作物。
見到王萬林時,他剛從田里回來。這位家住富縣直羅鎮屈家溝村的煙農,皮膚曬得黝黑、一雙大手粗糙、有些干裂,指甲縫里沾有黃泥巴,穿著樸素,鞋上面沾滿了灰塵。不過,一談到這幾年的收入,他笑得很爽朗。
“我們村人均耕地少,我種的不到20畝烤煙,好多年都沒辦法倒茬,煙田病害一年比一年重,產量和品質都有明顯下降的趨勢”,王萬林說,前年自己通過合作社流轉了20畝稻田和少部分玉米地,與老茬煙地進行輪作,去年畝均收入5100元。今年從目前煙葉長勢看,只要天幫忙人努力,這20畝煙的收入怎么也在10萬元以上。這樣的收入,讓王萬林感到很知足。這幾年,他守著土地,家里的經濟得到不斷改善,不僅買了車蓋了房,兒子結婚的禮錢也不用發愁了。
建設煙區產業綜合體的終極目的,是解決烤煙專業村在推進煙葉高質量發展進程中遇到的產業布局不合理、村集體經濟薄弱、勞動力逐年流失、種植成本增加、生產雇工困難、煙農增收空間受限等難題。2020年以來,延安市煙草專賣局(公司)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認為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一方面是因為土地流轉困難造成60%以上煙田無法有效輪作,多年連作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傳病蟲害風險增加,煙葉質量提升空間受限;另一方面,土地資源得不到有效整合,碎片化煙田不利于機械化作業,增加了煙農勞動強度和生產成本。
為有效解決問題,加速推進煙葉生產轉型升級,延安市煙草專賣局(公司)立足煙區實際,在核心種植區選取優質煙田8000余畝,先后建成煙區產業綜合體建設7個,為煙葉高質量發展探索新路徑、再造新優勢、培育新動能。
圖為延安煙區產業綜合體基本煙田內機械化作業實景。
在煙區綜合體建設工作中,延安市煙草專賣局(公司)積極加強與當地政府部門的溝通協調。延安市政府印發了《支持延安煙草產業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延安市各個種煙縣(區)先后出臺了《基本煙田永久保護制度的通知》等文件,富縣將烤煙作為特色產業納入《富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0三五年遠景目標》,組織農田信息登記,加快優質農田流轉,把符合條件、成方連片的土地科學劃歸煙區產業綜合體;在區域內優化輪作模式,精選輪作作物,重點推廣煙葉和玉米、水稻等輪作,做到對土地、作物和技術的有效管控;建立“以煙為主、種養結合”的耕作制度。牛武鎮寺莊煙區產業綜合體內規劃種植煙葉2800余畝,玉米等作物1650余畝,煙田的輪作比例達到85%以上,實現了煙葉產業與多元化產業的有機融合。
同時,延安市煙草專賣局(公司)還積極在生產服務上做文章,建立起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煙站、合作社3級服務機制,完善專業化服務、服務質量督導等工作流程,依托煙農專業合作社和社會托管服務組織,為煙區產業綜合體內種植的煙葉及其他作物提供無人機植保作業和專業化統防統治托管服務。今年富縣62%煙田實現專業化統防統治,4個煙區產業綜合體實現85%煙田實現無人機植保服務,55%農田實現病蟲害統防統治,引入社會化組織托管率達到20%。
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延安三個種煙縣(區)7個煙區產業綜合體已基本建立起“以煙為主、多業協同,產業融合、合作共贏”的現代農業經營新模式,走出了一條“集中化種植、集約化管理、產業化經營”的新路子,煙區產業綜合體已成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
“我們將主動融入三農和地方鄉村振興工作大局,持續加強煙區產業綜合體建設,構建產業興旺、煙農富裕、治理有效、生態宜居的煙區產業綜合體,延安市煙草專賣局(公司)黨組成員、副經理云龍說。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