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七月到九月,是農戶烘烤煙葉最繁忙的季節。今年的段國炳卻和往年不一樣,以往吃住都要守在烤房邊上的他卻有時間指導工人采收煙葉,給鄉鄰烘烤煙葉“問診開方”。
“你看這些電烤房烤出來的煙葉,顏色金黃,青煙雜色少,肯定能賣個好價錢。”段國炳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沙橋鎮索廠村地地道道的煙農,今年43歲,20多年的種煙經驗讓他成為了村里的種煙“老把式”不說,烘烤技術更是“一絕”。
段國炳說的電烤房是今年楚雄州以“政府主導、煙草補貼、整合配套、國企承建、縣市承接、利益聯結”構建的電烤房建設模式,煙草部門按照3.3元/公斤干煙葉的標準對“以補代建”項目進行補貼,全州推進了251群、3030座電能烤房建設,補貼資金3000萬元。
“以補代建改變了以往的電烤房建設投入模式,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多渠道發力,更好地補齊煙葉綠色低碳烘烤短板,加快推進煙葉烘烤方式轉型升級,是楚雄州煙草公司推動煙葉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楚雄州煙草公司煙葉生產經營科副科長龍偉說。
通過“以補代建”可以充分調動各個環節的資源,更多更快地建設電烤房,讓煙農們盡快用上方便、清潔、優質的烤房,烤出好煙。
增收賬:降本增效,群眾錢包越來越“鼓”
說到電烤房里的“賬”,還得從群眾增收說起。
每一項技術的攻關和推廣,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讓群眾受益,電烤房的建設也不例外。在研發階段,煙草及相關部門致力于提升煙葉品質,降低烤損率,煙葉烤得好,老百姓就能多一些收益。
“電烤房采用內循環排濕模式,能較好地降低煙葉內在物質消耗和揮發,與燃煤烤房相比烤后煙葉重量增加約45公斤/爐,按照每季烘烤5爐計算,可增加烘烤收入7425元/座。”楚雄州煙草公司煙葉生產經營科技術人員鄭東方介紹。
不僅是效益,在人力物力方面,電烤房也為農戶節省了一筆不小的開支。
段國炳說:“以前我們用生物質燃料或者用煤來烘烤,兩個小時就要添加一次燃料,就像炒菜,烤煙葉也要掌握火候,只要煙葉在烤房里,晚上都睡不踏實。”一個人哪里扛得住,以前家里的30畝烤煙,一個烤季段國炳要請2到3個工人幫忙,每人每天要支付80元的工錢,自己還得寸步不離在烤房守著。
如今使用電烤房,只要把煙葉拉到烤房群,會有烘烤技術員指導編煙,“從鮮煙葉放進烤房到烤好的金葉子出爐,有7天時間,每座烤房我只給1800元烘烤費,騰出時間和精力就可以去采煙、理煙,或者在煙田里再種一季蘿卜、豌豆增加一筆收入。”段國炳說。
省去人工費不說,段國炳還算了一筆燃料賬:“拿烤煤來說,一座四臺烤房烤一爐煙葉需要2噸煤,加上運輸費、請人清煤灰、通煙囪的人工費,最少都要2000元,用電烤的話同樣重量的煙葉最多只用2000度電,電費只要1100元,燃料成本降低快了一半。”
楚雄州南華縣龍川鎮煙農使用電烤房烘烤煙葉。張靜梅 攝
電烤房的使用,讓烤烘煙葉的成本大幅下降,收益自然就多起來。在楚雄州,有251個村委會的煙農像段炳國一樣受益于煙草科技紅利。
段國炳是個烘烤“手藝人”,在村里很吃香,從去年開始,在管好自家煙葉的同時,他還被合作社聘請為烘烤師,每月還有5000元的工資可以拿。
段國炳怎么忙得過來?這就要說到電烤房的科技“賬單”。
科技賬:數智賦能,群眾獲得更多“幸福感”
“苗是金、管是銀,烘烤才是聚寶盆。”想要讓煙葉賣個好價錢,對于煙農來說,烘烤才是“決勝”的關鍵,煙葉烤得好不好,直接關系大半年的辛苦付出。
往年如果經驗不足的煙農在自家烤房“單打獨斗”,溫度濕度稍微掌握不好,很容易就會把煙葉烤成“一爐草”。但電烤房不一樣,每座電烤房都通過內置的物聯網設施接入到了“楚雄智能烘烤系統”,通過智能化制定合適的烘烤曲線,形成專業化、標準化、集中化的烤煙模式,而且每位烘烤師手機上都安裝了“智能烘烤”軟件,能夠實時掌握每一座電烤房的溫度濕度情況。
說到智能烘烤,段國炳打開了話匣子:“沒有用上智能烘烤系統以前,我們只能憑感覺,鮮煙素質好一點,我們盯得緊一點也能烤得好,感覺出錯的時候煙葉就會烤壞。”以前一個人最多只能管5座烤房,現在段國炳被合作社聘為烘烤師,一個人管著30座烤房。
段國炳說罷掏出手機向筆者展示他平時如何查看烤房的溫度濕度,如何遙控指揮烤房運作。20年的烘烤經驗在“智能烘烤”的加持下,更是讓段國炳烘烤煙葉的技術“如虎添翼”。
不僅如此,“智能烘烤系統還有一個預警系統,如果哪座烤房溫濕度或者運行異常,手機會自動提醒,除了置頂提示還會有短信提醒。”段國炳說。
“電烤房要是沒電了怎么辦?”研究設計電烤房可花了煙草部門技術人員不少心思,為了解決煙農的后顧之憂,煙草及相關建設單位每15座電烤房配備一臺發電機,只要停電,發電機便會自動開啟應急。
“烤煙不用你這個老將親自出馬了?”“電烤房像家里用電飯鍋一樣簡單,幾個按鈕設置好就不用我守著了。”段國炳和村里的鄉鄰打趣說。
在全州推廣3030座電烤房中,有290座是冷熱一體化電烤房,實現烤房冷熱功能自由切換,制冷效果可達0-5℃,在非烤季還能滿足綜合體、農村農副產品的保鮮需求。電烤房建設還能為發展村集體經濟帶來收益。
生態賬:綠色低碳,天空越來越“藍”
“以補代建”電烤房模式的推廣,也是楚雄州煙草公司積極響應國家“雙碳”目標,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
楚雄州楚雄市“以補代建”電烤房。張靜梅 攝
段國炳說:“最初烘烤煙葉的時候,能燒的我們都拿來燒,燒過柴燒過煤,后來發展到用生物質來烤煙,如今用電烘烤,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我們都很支持和贊同。”煙草部門綠色發展的舉措在變革,煙農的環保意識也在改變。
據相關部門測算,按照每噸燃煤排放二氧化碳2.64噸、二氧化硫15千克、氮氧化物20千克計算,每座燃煤烤房每年燃煤使用量約9噸,2023年新建的3030座電能烤房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7.09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約409.05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量約545.4噸。
“現在電烤房就是我們的‘辦公室’,我們烘烤師照樣可以像‘白領’一樣穿著白襯衣上班下班。”段國炳說。
電能烤房還作為農業生產方面首次提交了中央大氣污染防治資金補貼重點項目,由于電能烤房僅依靠電力,不產生碳排放量,順利通過了審核,補貼資金也已經撥付到楚雄州的各相關縣市。
綠色是煙葉的顏色,也是煙草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楚雄州煙草公司及相關部門將用三年時間將建成電烤房1萬座,預計每年可減少碳排放量5.28萬噸,在助力群眾增收的同時,努力答好生態考卷。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