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兒醒來了,鳥兒忙梳妝,小喜鵲造新房,小蜜蜂采蜜糖,幸福的生活從哪里來,要靠勞動來創造……”
李紹平哼著悠悠的小調又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多虧趕上好政策,咱們把土地流轉出去了可以賺租金,還可以到流轉的土地里干活,每個月的收入可比去外地打工高多了。”他說。
李紹平今年50歲,家住云南省保山市昌寧縣溫泉鎮興文村,以前夫妻倆靠種地供孩子讀書和維持生計,孩子高中畢業后趕上外出務工的潮流,二人決定一起到浙江打工。
外出這幾年,家鄉也在發生著變化。為了集中土地規劃發展產業,村委會和煙草部門引導鼓勵村民把土地流轉出來集中規劃,開展“烤煙—小麥—豌豆”輪作。當村里來詢問意見時,夫妻二人二話沒說就同意了:“土地有人管理,每畝還可以收租800多元,我們外出務工也放心。”
李紹平與產業工人在煙田里勞作。王潤玲攝
“總在外面漂著也不是辦法,老人歲數大了,身體不好也沒人照顧。”李紹平心里有愧疚,夫妻倆決定返鄉。
烤煙是溫泉鎮的一項特色產業,在政府和煙草部門的引導下逐步朝著適度規模種植的方向發展。針對規模化種植后生產用工緊張和零碎化問題,合作社充分發揮其優勢,培養起一批專業技能水平高、長期穩定聘用的產業工人隊伍。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大批務工崗位,既解決了“招工難”“招工貴”問題,又解決了村民的收入問題,當地一時之間掀起了家門口的“務工潮”。
?“聽說村里要組建產業工人隊伍搞專業化服務,我們就主動報名了。煙站定期組織技術培訓,合作社根據生產節令安排我們到片區有用工需求的農戶家。以前種煙我是農民,現在種煙我變成了工人。”李紹平和村民們從此有了新“身份”。
“回家后不僅賺了土地流轉的地租,每年開春打工種豌豆,到年底還有一季就是種小麥,每個季節都有活干,一年算下來,我們夫婦兩個加起來凈收入接近4萬多元;加上采茶和養殖收入,每年能有8萬多元,一直掛念的老人也能照顧到了。”李紹平高興地說。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農業產業的組織管理模式也在不斷變化。通過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源充分整合,一方面解決了當地生產季節用工難題,提升了專業化生產水平;另一方面為返鄉人員和閑置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渠道,實現村民和產業工人互惠雙贏。下一步,村委會和煙草部門還將繼續加強產業工人隊伍建設,以更具競爭力的收益吸引更多人才返鄉回流,最終匯聚成推動鄉村振興的“務工潮”。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