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求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近日,湖南永興縣龍形市鄉黨委負責同志介紹,該鄉堅持黨建引領促發展,立足特有生態優勢,在“土地利用、人才管理、資源整合”三方面同向發力,打造獨特生態農業和生態產業,取得較好效果。
用好“鄉土地”,適時而種創造“生產力”
今年來,龍形市鄉以黨建為引領,圍繞“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增美”的總體目標,堅持“土地效益最大化”原則,開啟“一地三用,一地三收”的輪種模式。
烤煙“黃金葉”托起“黃金業”。
該鄉充分抓住永興縣烤煙擴面的有利契機,今年積極動員八甲村等5個村村民種植烤煙1087畝,累計解決周邊勞動力就業200余人,發放烤煙務工工資350萬元。烤煙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蝶變。并推出“煙稻”輪作,收完烤煙后全部種植晚稻。
水稻“雪白米”鑄就“致富路”。
全年完成水稻種植8310.6畝,產稻谷近500萬公斤。今年,常規稻收購價格達到270元/100公斤,同比增加10元/100公斤;富硒香米達到16元/公斤,同比增加1元/公斤。并推行“油稻”輪作,早中稻收割完后種植油菜,不斷提高土地利用率。
油菜“冬閑田”化作“冬錢田”。
為配合永興縣創建全省“油菜種植大縣”,切實增加農民收入,該鄉全年種植油菜6560畝,同比增加1500畝,發放地力補貼9277.05畝,發放地力補貼資金88.131975萬元。
預計全鄉全年產油菜籽115萬公斤,實現收入830萬元,真正實現“錢袋子”和“糧袋子”雙豐收。
打好“人才牌”,多元聯動凝聚“源動力”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龍形市鄉地偏(距離永興縣城54公里)人少(全鄉15700人),僅靠自身發展農業產業是不夠的,必須內外結合、上下聯動,充分激發人才活力。
鄉黨委、鄉政府高度重視,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多次召開糧食生產調度會及村干部和種糧大戶的座談會,共商種糧大計。
該鄉成立“農業領導+農技人員”工作專班下沉村組,構建黨政領導領辦、鄉干部主辦、村干部及工作隊細辦的三級聯動機制,為糧農提供優良的生產社會環境、優質的生產基礎條件和優厚的政策兜底環境,讓農戶舒心種、用心種、放心種。
近2年來,完成高標準農田改造區13個,近4000畝;完成機耕道7條,近10千米;鋪設農田灌溉水管4處,近80000米;實施12座山塘、3座攔水堰除險加固,疏通清理水渠17km;調處農田矛盾糾紛10起,完結率達到100%。
該鄉還采取“基地+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培育種植大戶18戶。鼓勵種植大戶套種,鼓勵示范,鼓勵技術傳授,帶動群眾種植水稻、大豆、玉米、烤煙等1萬余畝,推進土地連片化、作物規模化,有效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同時,鼓勵企業與農戶簽訂利益聯結協議,與農戶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命運共同體。
目前,全鄉275戶脫貧戶和監測戶與企業實現利益聯結全覆蓋,合作企業堅持包種子供應、包技術指導、包收購價格“三包”原則,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促進企農增收。
為彌補全鄉烤煙、金絲皇菊、富硒香米等農作物的種植技術水平較低,經驗不足,引進桂陽縣烤煙大戶14戶,引進金絲皇菊種植技術人員2名,引進富硒香米種植大戶2戶。
該鄉堅持學習借鑒、內外聯動,合作共贏原則,讓外來的資金、技術等參與農業企業的股份,帶動全鄉農業生產精準、精細、精良。
下好“規模棋”,長效發展提高“承載力”
農業產業的長效發展關鍵在于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經營。
為此,該鄉充分整合資源優勢,促進生產力要素向最適宜的區域集中、向最具優勢的產業傾斜。
該鄉優化農業結構布局。立足現有生態資源,發揮特有生態優勢,基本構建“一線四區”,即以鯉七公路為主線全鄉種植常規水稻,以八甲村、龍形市村、劉家村、石陽村、大枧村為主的烤煙區,以劉家村為主的金絲皇菊區,以石陽村為主的富硒香米水稻區,以大枧村為主的中藥材種植區的農業產業發展布局,逐步形成村村相呼應、常規特色相統籌的農業產業發展格局,走出“多條腿”走路的致富新路徑。
同時,培育農業規模基地。圍繞主導產業,組織全鄉農戶集中力量建設高標準、大規模的農業產業生產基地,有效盤活閑置資源,創造經濟收入。
2023年,抓好金絲皇菊產業發展,強化技術支撐、產銷對接,做大做強金絲皇菊品牌。目前該鄉種植金絲皇菊、婺源皇菊12畝,預計今年實現利潤10萬元。預計明年種植金絲皇菊50畝。
該鄉牢牢守住糧食種植面積紅線,為全鄉的糧食安全提供了地理上的空間支持。
近2年來,通過實施增減掛鉤、土地屬性恢復等項目和引進高澤農業企業進駐等措施,拋荒治理銷號3100余畝,完成縣下達任務的113%;土地屬性恢復完成413.51畝,超過工作任務30%,居全縣第一。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