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兩不閑,主副都掙錢。去年煙葉采收結束后,四川省冕寧縣哈哈河壩的煙農們就忙著翻耕煙田,播種秋蕎、油菜、大麥等適宜煙田生長的茬口作物,通過“糧煙輪作”實現田地用養結合,開展土壤保育,提升土地綜合生產能力,為多元化增收再添新路徑。
“爹,煙葉都賣完了,你就好好休息一下,還這么辛苦搞啥嗎?”2023年12月30日,若水鎮石古村煙農姚先偉的兒子跟著父親在煙后油菜田中除草。
“現在種煙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姚先偉看著兒子笑著說,“惠農政策好,大家都想著法子掙錢。”
“我是怕你和媽太辛苦了。”兒子一邊除草一邊說。
“你們三兄妹讀書正是花錢的時候,我們負責掙錢,你們好好讀書就行。”姚先偉鼓勵兒子,“煙葉收入不錯,還有那20畝秋蕎,你們讀到哪兒就供到哪兒。”
像姚先偉一樣利用冬閑煙田種植茬口作物的煙農在冕寧煙區比比皆是。冬天的哈哈河壩格外繁忙,萬畝連片的煙田里種植的大麥、秋蕎、油菜等讓蕭瑟的冬季綠意盎然。
這道靚麗的風景是冕寧縣委縣政府、縣農業農村局、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等多方齊心協力,聚焦“安寧河谷地區高質量發展樣板縣”“天府第二糧倉核心區”目標,在全縣推進“糧煙融合”的一個縮影。
若水鎮鎮長莫小輝表示,煙葉生產是冕寧縣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入冬之前,地方黨委政府就高度重視冬耕冬種工作,與多部門聯系,調動煙農冬耕冬種的積極性,鼓勵他們種植油菜、大麥等茬口作物,讓“冬閑田”變成“聚寶地”,進一步推動煙農增產增收,確保糧食安全,助力鄉村振興。
早在去年4月,冕寧縣局(分公司)與縣農業農村局就邀請專家深入各片區了解氣候、土壤以及“煙葉+N”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在哈哈河壩核心煙區推廣“煙葉+豆”套種、“煙葉+秋蕎”輪作,在惠安煙區和石龍、復興煙區推廣“煙葉+大麥”和“煙葉+油菜”的輪作模式。
“我在煙田里套種了40畝大豆,賣了2萬多元。3畝地的油菜籽不賣,打成油自己吃,再送一些給親戚朋友。”說起“糧煙融合”帶來的收獲,姚先偉笑開了花。
為切實抓好冬耕冬種,冕寧縣局(分公司)煙技員和當地農技員將技術送到田間,從耕地、施肥、播種、除草、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全力提供技術保障,降低種植風險、增強煙農信心,提高了茬口作物的種植效益。
當前冕寧縣“糧煙融合”產業趨于穩定,已套種大豆1.1萬畝,輪作秋蕎3.2萬畝、油菜4500畝、大麥4000畝,預計收益3735.3萬元。在實現“一地”雙收的同時,“糧煙融合”模式還帶動當地2000余名村民就近就業,有效拓寬了群眾增收的渠道,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成效顯著。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