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時節,暖意漸濃。走進湖北省利川市文斗鎮堰塘村,廣袤的田野里,勤勞的人們來回穿梭,在茶園修枝施肥、在煙田翻耕備種……一片繁忙景象。
“去年以來,堰塘村聚力探索產業發展新路子,依托生態優勢,積極調整農業結構,著力打造以煙葉和茶葉‘兩葉’同步發展的特色農業格局,逐步走上了強村富民之路。”利川市煙草專賣局(營銷部)駐村工作隊隊長蹇守超指著滿山的茶園和不遠處的煙田,臉上帶著喜悅。
據介紹,堰塘村去年以“茶葉推動產業興、煙葉拓寬致富路”為主線,發展現代煙草農業,種植煙葉1000畝,煙農種煙戶均收入達15萬元;落實茶葉種植3000畝,實現茶農收入100萬元。兩個產業在周期上形成互補優勢,構建起可持續發展的鄉村產業鏈,持續推動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和農村繁榮。
“去年煙農收入穩定,茶葉勢頭旺、后勁足,讓我們看到了發展的希望。”堰塘村黨支部書記彭興科欣喜地說,“兩葉”破解了村里產業發展的瓶頸。
堰塘村作為利川最邊遠的山村之一,平均海拔1100米,境內森林繁茂、樹木蔥郁、植被優良、耕地充足,適宜種植業的發展,常年以糧食和煙葉為主導產業,但村內勞動力不足,產業發展相對滯后。
堰塘村振興的出路在哪里?去年,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深入群眾中開展調查研究,在院子會、火爐會上傾聽群眾訴求,在意見建議中尋找破解產業發展難題的答案。
“只有建設好產業路等基礎設施,才能走出產業發展的困境。”村民們道出對解決道路問題的迫切期待。
“煙葉是我們的傳統產業,我們都有種植經驗,輕車熟路。同時,要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種植茶葉,雖然茶葉產業發展周期較長,但這是一個長效穩定的產業……”村民們紛紛建言獻策。
要想富,先修路。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積極爭取當地政府及企業的支持,多方籌集資金,將全村20公里“斷頭路”打通連接,形成產業路大循環;同時,硬化6.2公里長的石鋪路,并將其與351國道連接,為農資運進來、農產品銷出去提供交通條件,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在產業謀劃上,他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帶領村民深翻和復墾土地600畝,引導他們進行土地流轉,喚醒“睡眠地”,形成連片煙田,提升土地利用率、提高產出率。去年,在穩定糧食種植的基礎上,堰塘村煙葉種植規模達到1000畝。
“感謝駐村工作隊把路修好,為我們提供了產業發展的條件。”煙農陳陽剛道出了肺腑之言。
產業路暢通,吸引了更多的“新農人”返鄉,投身煙葉、茶葉產業發展。鑒于返鄉人員缺乏經驗、缺少技術的客觀現實,堰塘村村兩委牽頭分片管理,村干部包干負責,黨員聯系包戶,組建煙葉、茶葉技術服務專班,確保指導到位。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返鄉的“新農人”們逐漸從一無所知的“門外漢”變成勤勞致富的“帶頭人”,為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同時,堰塘村充分發揮示范效應,以200畝煙葉示范園、400畝煙葉樣板區為依托,落實中棵煙核心技術,讓煙農在實踐中快速掌握相關技術。
堰塘村還將目光瞄準高山土地,積極開墾撂荒地與閑置地,在原有基礎上增加茶葉種植面積3000畝,采用“市場主體+村級合作社+村民”的產業發展模式,與茶葉深加工企業合作,打造2200畝以種植高山紅茶為主的“謫仙茶園”和800畝的綠茶基地,讓村民變股東。大家共謀劃、共發展,著力打造“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形成山上種茶葉、山下種煙葉的區域發展格局。
一路通百業興。產業路成為帶動產業發展的“新引擎”,堰塘村“兩葉”產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的“空殼村”變成如今的“樣板村”,走上了強村富民之路。
“過去我們連做夢都不敢想,如今村里的產業發展能如此迅猛。”堰塘村原黨支部書記、70多歲的張仁華聽聞村民如今的收入,感慨萬千。
“今年我們將繼續以‘兩葉’產業作為主導產業,推動村民增收、產業興旺。”蹇守超對堰塘村的發展充滿信心。
群山環抱、山巒疊翠。不難想象,春暖花開之時的堰塘村,在藍天白云下,山上茶葉、山下煙葉,將構成一幅綠色發展、產業興旺的美麗畫卷。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