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廣袤煙田,茁壯成長的煙葉成片連畝,“蟲醫生”翻飛值守,灌溉管線網格棋布,肥沃的土壤得到水土保養和有機肥料的滋潤,煙葉成熟較早的南方煙區已有金黃的煙葉從清潔能源烤房出爐……田間處處“清”與“綠”,繪出煙草農業綠色發展盎然圖景。
近年來,煙草農業厚植綠色發展底色,田間綠意愈深愈濃。“綠色”“清潔”為何成為越來越多煙區的選擇?哪些綠色生產技術在田間地頭受到青睞?煙農何以實現更“清”更省錢、更“綠”更增收?
讓我們把鏡頭轉向田間,去探尋煙草農業綠色發展密碼。
云南省紅河州建水縣普雄鄉因地制宜總結出一套綠色防控技術體系,讓生態自然成為普雄煙葉的鮮亮底色
看土地——
以“綠”養地更肥沃
來到云南洱海流域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灣橋鎮上陽溪村,煙農楊東紅剛剛完成田間追肥。與之前不同的是,這次他使用的是大理煙草科技小院研發推廣的復合微生物肥。
小小變化背后,是綠色技術的創新進步。去年,科技小院研發的綠色智能肥使煙田總體減少肥料施用50%左右,復合微生物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升級”,增強作物新陳代謝、光合作用效率和抗病防旱能力的同時,還能活化土壤、抑制土傳病害,煙田更肥沃、更健康。
新技術“減肥”更省錢,楊東紅算了一筆賬,“與常規商品有機肥相比,使用復合微生物肥每畝能減少施用約40公斤,50畝煙田能節省肥料成本1000元左右。”
在洱海流域煙區,已經實現100%有機肥替代氮磷化肥,助力洱海面源污染防治。6月的洱海波光粼粼,湖水清澈倒映山色。
人靠地長,地靠人養。如何科學合理使用土地,改善煙田土壤生態環境,保持土壤活力,又避免土地閑置、幫助煙農降本增收?循環輪作是讓煙田“休養生息”的好方法。
以山東諸城煙區為例,煙葉與丹參等中藥材輪作是不少煙農的選擇。賈悅鎮前張莊村輪作丹參的煙農李全看著地里茁壯的煙株介紹,“丹參有吸收煙田鹽分的作用,且丹參喜肥,能有效降低土壤中因常年種植煙葉殘留的肥料,丹參茬地是第二年種煙的理想環境。”
近年來,輪作養地的做法在各個煙區得到更加廣泛的采用,水稻、花生、地瓜、綠肥等都是煙葉的養地增收“好搭檔”。對此,貴州省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秀水鎮高峰村煙農張良云頗有感觸,“剛開始種煙那幾年,煙地板結,烤煙品質不好,后面煙站帶我們種綠肥改良土壤,綠肥曬干打成糠喂牛或者賣出去,烤煙品質上去了,養牛也節約了成本。”
深翻曬壟疏松土壤、加厚耕層,推廣可降解地膜并組織回收,糞肥還田、秸稈還田……煙區更多以“綠”養地的方法不勝枚舉,伴隨綠色養土技術創新更強、應用更廣,煙區沃土更加豐饒。
看灌溉——
以“節”用水更高效
在煙區,節約用水不僅響應了號召,更是保障煙葉生產平穩度過旱季的必行舉措。
今年年初,貴州省黔西南布依苗族自治州安龍縣錢相街道三道墻村烤煙示范種植點的煙壟上,鋪設好了一根根拇指粗細的滴灌膠管。黔西南州煙區技術人員在滴灌、小水窖、集雨池建設工作推進會上現場講解,指導各片區煙技員和煙農代表實操演練節水滴灌技術的各個環節,小水細流在春旱期間發揮保苗大作用。
與粗放式大水漫灌不同,節水滴灌模擬“自然降水”的過程,水滴細密均勻,不傷土壤和煙苗。滴滴水珠通過管道上規律排布的小孔慢慢滲入土壤,農作物根系區的土壤始終保持合理的含水狀態,既能防止干旱時期種植地面出現干旱板結情況,又有效提高水資源利用率,降低了煙農灌溉的人工成本和時間的投入,有力幫助了云南、貴州、四川等易發春旱的煙區抗旱保灌。
隨著滴灌、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應用愈廣,不少配套模式應運而生,省水、省肥還省工。說起“膜下小苗移栽+滴灌”,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會理市內東鄉團山村七組煙農錢正剛豎起了大拇指,“這一模式真是移栽的黃金組合,原來需要七八個人用一天補水補肥,現在我一個人半天就能完成,還能節約大概20%的用水和40%的追肥。”
節約水資源之外,節水灌溉技術一方面保證水肥精準“輸血”作物,另一方面避免農田尾水、農業污染物進入附近河流,一舉多得助推煙區更加生態友好。
福建上杭縣局(分公司)蚜繭蜂繁育中心植保人員將待放蚜繭蜂裝箱運到煙田
看植保——
以“潔”防害更茁壯
走進福建龍巖上杭煙區,不久前投放的一批僵蚜已經孵化。煙株之間,“以蚜還蚜”的好戲正在上演:蚜繭蜂將卵產于蚜蟲體內,卵發育為幼蟲,蚜蟲則隨之僵化、死亡。
這群“蟲醫生”來自福建省規模最大、設施最全、標準最高的蚜繭蜂繁育基地——上杭縣局(分公司)蚜繭蜂繁育中心。經過當地煙草部門大力推廣,如今蚜繭蜂等生物防治措施不僅能100%覆蓋上杭4萬多畝烤煙,還為周邊蔬菜、果樹、茶葉等產業化程度高、蚜蟲危害較重的農作物提供植保,小飛蟲服務大農業。
除了蚜繭蜂這支“以蟲治蟲”綠色植保大軍,不同煙區還有著各具特色的“地方力量”。
在云南,夜蛾黑卵蜂防治夜蛾類害蟲、捕食螨防治薊馬、叉角厲蝽防治鱗翅目害蟲,它們與蚜繭蜂合稱“四蟲”,與煙草內源抗病毒制劑組成“四蟲一劑”生物防治技術,保障云嶺煙葉勃勃生長。
在湖南,以蚜繭蜂為主,蠋蝽、赤眼蜂、異色瓢蟲為輔的“天敵立體防控模式”廣受好評。寧鄉市喻家坳鄉高田村煙農張立武把“天敵昆蟲部隊”比作身懷絕技的高手,“蚜繭蜂‘借腹生子’,蠋蝽‘一劍封喉’,赤眼蜂‘火眼金睛’,異色瓢蟲善于‘變裝’。”
不僅是“以蟲治蟲”,各個煙區田間還遍布著利用害蟲弱點的物理防治措施,如利用害蟲驅性吸引昆蟲的黃板、藍板,模擬雌蟲氣味誘捕雄蟲,從而阻斷繁殖的性誘捕器,光誘害蟲的太陽能殺蟲燈等,以清潔無害方式共同筑起綠色植保防線。
看烤房——
以“清”烘烤更增收
經驗豐富的煙農都知道一句話:“苗是金、管是銀,烘烤才是聚寶盆”,這句農諺在煙葉生產綠色化中同樣適用。
位于祖國西南邊陲的云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有著與津巴布韋極其相似的氣候條件,4~6月就早早迎來煙葉烘烤季。在德宏州芒市,每年此時都有天然氣輸氣車停在烤房前的空地上,通過管道向烤房輸氣。經委托相關單位檢測,與燃煤相比,天然氣烘烤可降低煙塵排放80%、降低氮氧化物排放80%,并實現二氧化硫零排放。
然而對這里而言,使用天然氣不僅是為了清潔綠色,更是因地制宜。云南香料煙公司烘烤管理員項巖所保介紹,當地煙葉烘烤季恰逢電力保障難度較大的枯水期,在各種新能源中選擇天然氣,更有利于保障烘烤質量,建設、改造烤房的成本也更低。
天然氣只是清潔烘烤的一種形式,在云南各煙區,試點應用光熱、光電、熱泵、電陶、電磁等清潔能源進行烘烤的探索屢見不鮮。在曲靖市羅平縣板橋鎮品德村,種了一輩子煙的煙農陳永波見證了村里的烤房從土烤房到光伏烤房的變化。
“最早的土烤房用柴禾、用煤,那時需要全天看守,經常弄得手上、身上全是灰;后來用生物質燃料,前幾年又開始用新能源電烤房,調節好烘烤參數就能自動點火、送料、調溫、清灰;去年還改建了‘光伏烤房’,房頂的太陽能板自己就能發電!”陳永波感慨。
光伏烤房能自給自足,也能以綠色經濟帶動一方增收。在湖北省襄陽市保康縣兩峪村,煙光互補五聯體烤房及20千瓦分布式光伏不僅能烤煙,產生的多余綠電還能全部接入電網,通過光伏發電每年為村集體經濟額外增加1萬元收入。屋內烤煙,屋上發電,“光伏+煙葉”的新模式引領著新能源烤房新風尚。
各種新能源探索積極進行的同時,生物質燃料這一當前煙葉清潔烘烤的最大主力在煙區越來越廣泛普及、深入人心,也帶動煙農加入相關產業鏈,走上綠色致富路。
湖北省利川市柏楊鎮木井村四組煙農劉現權正是從種煙大戶成長起來,逐步建起了自己的生物質顆粒燃料廠。
“利川是煙葉生產大縣市,每年需要大量的顆粒燃料烘烤煙葉,市場銷量前景好。而大量的煙葉秸稈又可以再利用生產顆粒,就形成了顆粒烘烤煙葉、煙葉秸稈生產顆粒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劉現權道出創業的靈感來源。
放眼全國煙區,一批批這樣的清潔能源烤房代替了燃煤烤房,烘烤更清潔,“金葉”更優質,產業更可持續,煙農更添收入。
土壤以“綠”養地,灌溉以“節”用水,以植保“潔”防害,烤房以“清”烘烤……煙葉生產各環節“清綠”變革環環相扣,全鏈條同題共答構建綠色生態煙田生產體系,共繪煙區高質量發展綠色底色越來越濃。
記者手記
“三夏”時節漫步煙區,正逢草木蔥郁時,入目皆是青與綠。一鏡到底探尋煙草農業綠色發展密碼,從土壤到灌溉、從植保到烘烤,鏡頭所及亦是“清”與“綠”,伴隨煙葉生產綠色化步伐,煙區換上清新容顏。
這抹“清綠”,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至理名言。用上有機肥和“蟲醫生”,煙株、土地更健康,煙農省了化肥和農藥成本;輪種養土、互利共生,“煙+N”模式實現一田多茬收入;煤烤房改建新能源烤房,多種清潔能源烘烤探索百花齊放,光伏烤房為村發電增收,生物質燃料延長產業鏈建起工廠、帶動就業……一個又一個“綠了面子、富了里子”的生動實踐,充分證明綠色模式有活力、可持續。
這抹“清綠”,是煙區的一股新質生產力。在綠色轉型浪潮中,研究中心、科技小院等遍地開花,一代代更加清潔、高效、便利的綠色創新技術應運而生、投入使用;各煙區因地制宜、發揮所長,采取各具特色、適應當地的清潔生產方式……在煙區寫下“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的實踐注腳。
這抹“清綠”,背后是行業用心用情助力鄉村振興的不懈努力。鋪設節水灌溉管道、發放有機肥和昆蟲、煙技員手把手幫農帶農、行業科技工作者下田指導……大到建設水庫等基礎設施,小到回收地膜、漂盤等田間廢物,行業全過程提供周到服務,讓煙草之綠潤澤煙葉生產方方面面,讓綠色生產方式用得舒心、用得省心。
當下,煙葉生產綠色化勢頭正盛,所及之處,片片“清綠”鋪滿田間。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