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企業無論大小,從生產、銷售、產品研發、思想政治工作總是推動企業發展的動力。而食堂是企業動力的“加速器”。而安徽中煙蚌埠卷煙廠職工食堂管理員姚雷是這“加速器”的力量之源。
曬曬姚雷的成績單,你不難看出這股源泉的力量所在。1989年和1991年,在蚌埠市政府主辦的第一屆和第二屆“珠城杯”建功立業烹任技能大賽中,獲得兩個個人二等獎,并被市政府授于三等功。2009年他帶隊參加安徽中煙公司舉辦的第一屆職工“廚藝大賽”中,榮獲個人二等獎。2003年和2021年二次被榮獲東海標兵稱號。并多次被企業評為先進生產者、優秀共產黨員。
一個夢想引來四十年菜品研發接力
我老家在江蘇揚州,其中,菜刀就是揚州“三刀”(剃頭刀、切菜刀、修腳刀)之一。我的童年是伴隨著父親做的飯菜而長大的。姚雷自豪而滿足的說。
1983年,我心血來潮似的報考了安徽煙草職工技術學校廚師班,開啟了自己人生之旅,也為之奮斗了一生。姚雷接著說。
那時的蚌埠卷煙廠的廠門口掛著三塊牌子:蚌埠煙草專賣局、蚌埠煙草分公司和蚌埠卷煙廠。真正是三塊牌子一個門、三頂帽子一個人。我的一生可以說是伴隨著中國煙草而成長,見證著煙草企業的發展。”
剛進廠我就分配到職工食堂招待灶。跟著幾位大師傅學習,從“切蹲”開始,然后是配菜、掌勺。直到1990年,幾位師傅相繼退休,我走上廚師這個“舞臺”。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許多年青人都在夢想著一夜暴富,而我認為,腳踏實地的學一門手藝,特別是在這個南北通衢的蚌埠,吃還是大家所必不可少的存在。我開始學習京幫菜,后接著學習維揚、徽菜、川菜。可以說這幾年是我學到最多、實習最多、演練最好、成果最多的幾年,并受用終身。
1990年我被調入廠東海賓館餐飲部工作。作為企業自辦的賓館,可以和當時市政府涉外的南山賓館相比肩,更重要的是賓館的入住率和外單位來就餐人數遠遠超出餐廳當時設定的要求。市政府把煙廠列入蚌埠市學習、交流、培訓的基地。企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地方經濟的騰飛。而能在東海賓館吃頓飯也能成為當時人們口中的“談資”。上至中央首長、行業、省市各級領導、行業單位同仁就餐對賓館推出的大煮干絲、文思豆腐、水晶肴肉、三套鴨、松鼠鱖魚、茨菇紅燒肉、白袍蝦仁、爆炒軟兜這些淮揚菜經典菜系,讓大家流連忘返而成為這個時代的永恒。而姚雷這個當時的廚師長就是菜系的始作俑者。
從此,姚雷就發瘋似的開始專研起八大菜系來。目的只有一個,不斷創新才是生存之道。徽菜、川菜、京幫菜、魯菜等結合本土元素,先后推出鴛鴦火鍋、徽州一品鍋、方臘魚、問政山筍、蔥燒海參、油爆雙脆等等,讓大家滿足了舌尖上的美味。同時,也記住了蚌埠卷煙廠。
南京卷煙廠一位副廠長帶著幾個人來廠里學習一個月,每天都在賓館就餐,天天點名要吃淮揚菜,當廚師給他們推薦其它菜時,他說:我在南京都吃不到正宗的淮揚菜,沒想到在蚌埠卷煙廠滿足了味覺,我回去后還要派廚師來繼續學習。
有些人一生被童年治愈,而有些人卻一生在治愈童年。
努力前行的人,從來不會被辜負
隨著時間更迭,1999年,姚雷被調任職工食堂主任,負責全廠三千多人的一日三餐。大鍋飯可不比小灶,更何況當時職工吃飯都是自己買飯菜票,職工吃不好就會影響生產力。如何迅速進入“角色”?姚雷一時頭大了。
怎么辦?經過三天的思考,姚雷決定用小炒的辦法替換大鍋菜。把少炒、勤炒,職工點菜、現場制作等用到餐廳服務職工身上,在配上時令菜、招牌菜、特色菜、各種面點,短短幾天,職工食堂幾乎爆滿,就連附近職工家庭所需,都到職工食堂來買。
如今,許多年過去,老職工們提起這段往事,仍津津樂道。
對于絕大部分人來說,生活這個詞其實挺奢侈的,實際上都是在努力生存而已。我本微末凡塵,可也心向天空!一個人只有對職業與工作熱愛喜歡,才是真正的工作動力。
為初心堅守,夢想終揚帆
2003年,蚌埠卷煙廠食堂開始實行早餐供應,這無疑對全廠職工又是一個喜訊。由過去的一日三餐改為四餐,這可不是一件小事。人還是這么多人,但一定要保證職工吃好。廠領導的要求使姚雷感到肩上的擔子又重了。
先抓培訓是當務之急。姚雷迅速對原有班組人員進行調整,把會作面點的職工穿插到各班組,一方面由班組開展面點技能培訓,另一方面與市烹飪協會合作,組織專人赴市里培訓。短短一個月時間,就到“亮劍”的時刻了。
2003年四月一日早晨,當職工們來到取餐臺前,頓時被各式面點吸引了。面條、油茶、豆漿、牛肉粉絲包、香菇青菜包、蛋糕、牛奶讓職工們頓時“手忙腳亂”起來。看著職工們臉上掛著滿足的喜悅,姚雷才明白什么是幸福感。
把職工的“心事賬單”變成“幸福清單”是姚雷多年來一直追求的夢想。因為沒人在乎你怎樣在深夜痛哭,也沒人在乎你輾轉反側。唯一讓他堅守下去的理由,只是內心深處對企業那份灸熱的愛和工作的信仰。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