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見到韋品勝時,是在他曾經駐村幫扶3年多的平塘縣牙舟鎮甲本村。為了動員鄉親們接種新冠疫苗,他帶領他的攻堅隊“原班人馬”再次進駐甲本村。
韋品勝與同事赴甲本村動員村民注射新冠疫苗。(李慶紅 攝)
韋品勝現在是平塘縣煙草分公司黨群人事股股長,2018年1月,他從縣公司基建辦主任的職位上,抽派到甲本村任駐村工作組組長。“甲本村是我們公司的幫扶村。甲本村駐村工作隊一共8人,我們公司就占了6人,其中5人是共產黨員。”韋品勝說,來之前,做好了迎接各種挑戰的思想準備,但是,到了甲本村后,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仍然超出了原先的預判。?
如今坐在村委會辦公樓的會議室里,窗外,秋雨綿綿,室內,茶香四溢。“剛來的時候,辦公樓破敗不堪,透風漏雨,辦公沒有電腦,沒有網絡,還三天兩頭停水,要是遇到這樣的雨天,根本無法辦公。”韋品勝說,當時的村黨支部建設松懈,支部活動基本上沒有開展,制度欠缺,人心渙散,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和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無法體現。
甲本村今昔的變化,在韋品勝的講述中,漸漸清晰起來。
甲本村是石漠化山區,土地破碎,缺土少水。這里是平塘的老煙區,是非貧困村。2014年的數據顯示,全村8個組共有建檔立卡戶52戶169人,綜合貧困發生率為14.05%。
韋品勝駐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多方爭取資金,籌建村委會辦公樓。同時,加強村委會陣地建設,爭取公司支持,配齊辦公設備,開展支部共建,梳理完善和規范基層黨建工作制度,強化黨員政治思想學習教育,將全村劃分為5個工作網格,每個網格配一名黨員和一名駐村干部,圍繞網格區域開展脫貧攻堅工作。
幫扶組在煙農家挑選優質樣品煙。(李慶紅 攝)
韋品勝在摸底調研中發現,制約甲本村發展的有三大因素:一是基礎設施落后;二是產業發展單一;三是群眾思想觀念落后。
圍繞這三大問題,在接下來的幫扶中,韋品勝亮出了他的“三板斧”。
第一板斧便是補齊基礎設施短板。
多年來,水一直是當地群眾最頭痛的事情。
甲本村大沖組的山上有個溶洞,原先通過實施水利項目,把水引了出來,但只能供給地勢低矮的3個組,剩下的5個組只能喝水窖水。最惱火的高山組坐落在1100多米海拔的石山上,村民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挑水,由于山高坡陡,一挑水到家只剩半桶,一盆水要重復使用,生活苦不堪言。
韋品勝主動聯系縣水務局,在甲本村實施自來水提質改造工程,7個組實現了集中供水。針對高山組,則采取從溶洞引水進家,為每家每戶安裝凈水器的方式,確保了村民的飲水安全。
同時,實施串戶水泥路、庭院硬化等項目,全村共建串戶路8005米,庭院硬化207戶7385平方米,安裝了太陽能路燈,8個組實現了網絡全覆蓋,村寨人居環境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韋品勝的第二板斧直指產業培育。
以前的甲本村,除了烤煙,種啥啥不行,群眾致富渠道少,年輕人外出找活干,村子成了空心村。
駐村工作組發揮烤煙技術優勢,提高烤煙種植標準化,讓甲本村烤煙產業實現提質增效。“提高煙葉采摘成熟度,強化烘烤環節技術指導,今年甲本村上等煙比例達到74.79%,和2016年來駐村時相比,整整提高25個百分點。”韋品勝說,今年全村煙葉種植面積500畝,售煙金額119萬元,12戶煙農戶戶掙錢,戶均收入9.92萬元,帶動30名群眾務工,人均務工收入5500元。
除了烤煙,刺梨、板藍根、油茶等產業紛紛落戶,產業的多元化拓寬了群眾致富渠道。全村種植刺梨2750畝,板藍根300畝,油茶1500畝,從一“煙”獨秀,發展成為以煙為主,多產業齊下的產業格局,產業實現建檔立卡戶全覆蓋,利益聯結全覆蓋。
韋品勝的第三板斧用在了思想扶貧上。
“2018年5月我到牛腳關組召開群眾會,幾十個群眾吵成一團,爭當貧困戶。”韋品勝說,最先提出當貧困戶的是老支書的兒子向某某,他的理由是,孩子多,負擔重。向某某家田土耕作條件好,家里住著大平房。其他村民見狀,馬上站起來說:“你家要是貧困戶,我家也要當!”為了爭當貧困戶,會場吵成一鍋漿糊。
“這個組是全村最后一個通公路的,原因就是不團結,為芝麻大點事就吵架扯皮,錯過了很多發展機會。”牛腳關組距離村委會有7公里,村里多次想硬化這條道路,每次都是因為集資、投工投勞等問題而“流產”,村民們不想出錢、不想出力。等到2019年脫貧攻堅“四場硬仗”農村公路大會戰,才修通了這條路。因為“等、靠、要”的思想,產業進不來,村寨變化慢,發展總比其它組“慢半拍”。現在牛腳關組村民說起這件事,仍為當年的愚昧懊悔不已。“整整比其他組晚了5年。”
田儒勝就是牛腳關組村民。多年前,因為院墻的事和鄰居天天吵架,耗費了大量精力,根本無心生產,為了爭那一墻之地,雙方甚至大打出手。
韋品勝了解情況后,多次上門調解。“你看你們兩家,光吵架過日子,家里都窮成什么樣了,別的組發展產業都過上了好日子,你們打算讓子子孫孫繼續吵下去嗎?”好說歹說雙方終于同意劃定邊界,簽字蓋手印,一樁多年的鄰里糾紛才了結。
韋品勝的話,深深刺痛了田儒勝。他決定好好掙錢,為子孫留點家業。這些年,他種了13畝刺梨,去年收入2萬多元,今年收入3.2萬元,成了遠近聞名的刺梨種植大戶。
思想通,則一通百通。
工作組通過說服教育,樹立學習榜樣,引導村民自治,組建自治會,全村形成了勤勞致富、你追我趕、爭先脫貧的氛圍。現在的甲本村,環境漂亮人精神。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