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地頭的灌溉溝渠硬化工程。實習生何彪攝
“餓死老鼠,干死青蛙。”是湖南省瀏陽市官渡鎮沒修建水庫前在農村廣為流傳的一句諺語。“當年一到旱季,井里都沒有水,生活用水問題很大,更不要說農作物了。”官渡鎮觀音塘村火田組村民林啟民說道。
為徹底解決農村地區缺水問題,瀏陽市官渡鎮通過煙基工程擴建了金雞水庫,相隔400公里外同樣缺水的寧鄉市橫市鎮,也通過修建鐵沖水庫實現了生產、生活用水“兩不愁” ……隨著水利、道路等一系列基礎設施的完善,當地產業發展打牢了根基,鄉村振興迎來了機遇。
人才興則鄉村興,人氣旺則鄉村旺。一大批青年因農村經濟、社會保障、基礎設施、文化環境的改善,紛紛回到家鄉進行創業就業,為鄉村振興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時,也收獲了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成就感。
煙葉育苗大棚。實習生何彪攝
機械化助力鄉村振興
“我來負責技術指導,兒子進行機械操作,各自在擅長領域分工合作。”寧鄉市橫市鎮金豐村53歲的楊方雷大叔,說起家里124畝煙稻輪種帶來的近50萬年收入,臉上露出笑容。
他90后的兒子楊哲在長沙、武漢做過酒店迎賓、門窗工等行業,在外吃住行等開支花完基本月光,一年到頭還帶不上1萬塊錢回家過年,闖蕩6年后楊哲選擇回到家鄉,與父親一起承包土地進行創業。
楊哲告訴記者:“如今村里依靠煙基工程鐵沖水庫改擴建徹底解決了灌溉問題,農村種地機械化、規模化程度逐年提升,一個人管理幾十上百畝土地完全沒有問題,相比原來一畝三分地養不活一家人有了天壤之別,規模化生產給年輕人帶來了可觀收益。”
農田機械化、智能化對于農民的技術操作有一定要求,這讓部分年齡較大的農民面臨不小的困難,但同時也給不少回鄉的年輕人帶來“機遇”。
年輕人對于新技術的接受、使用程度都會更高,農用機械的操作也更容易上手,規模化種植上有優勢;而老一輩農民在種植經驗上更為豐富,對于自然環境變化的感知也更敏銳,兩代人因機械化而產生合作,實現了緊密相連的雙贏關系。
“以前都說在家種田勞動強度大,一年忙活下來還不如外出打工幾個月的收入,如果不是機械化程度快速提高,年輕人回鄉的積極性將大幅下降。”橫市鎮喻家坳鄉高田村村民劉偉臨認為,機械不但解放了勞動力,并為規模化生產提供了先決條件。“如今承包60、70畝田種植煙稻的農民大有人在,這在以前根本無法想象。”
這正是寧鄉市橫市鎮黃金葉種養專業合作社重點推廣的“家庭農場”模式,依托一位懂機械操作的青年人進行勞作,加上一位懂種植技術的老農人做日常指導,實現規模化成片生產經營,讓年輕人和中老年人都能留在農村實現致富。
黃金葉種養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朱伏兵介紹,如今合作社承擔了集中育煙苗、技術指導、集中烘烤、分級篩選等工作,一系列的舉措讓煙農種煙沒有了后顧之憂,只要管理得當收入基本有保障。
合作社內的蘑菇培養基地。實習生何彪攝
思想轉變推動鄉村振興
“以前覺得回家種田丟人,掙不了幾個錢還要受同齡人恥笑,加上大多數年輕人吃不了也不愿意吃這份苦。”瀏陽市官渡鎮竹聯村的85后青年林樂、歐松柏說起回鄉創業,這其中思想轉變起到決定性作用。
林樂參加工作后就在廣州當廚師,而歐松柏則從事貨車運輸工作,倆人都為了家人在外打拼,起早貪黑的生活卻并沒有攢下多少積蓄。“家里老人、小孩沒有照顧好,自己在外還要看別人臉色。”林樂無奈的說道。
而這幾年過年回家,林樂、歐松柏看到村里借助金雞水庫工程實現農田灌溉不愁、道路等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政府對產業發展支持力度大的變化,倆人坐在一起商量,便萌生了回鄉創業。
今年初,抱著試一試的打算,倆人合伙承包35畝地進行煙稻輪種,一年下來收成不錯,每人純賺3萬5千元,這讓精準扶貧對象歐松柏信心大增,他說:“我們明年準備各自承包100畝地,靠自己的雙手實現致富。”
煙稻輪種模式中,煙葉種植到收割完成只需半年時間,收完煙葉翻耕機、插秧機輪番入場搶插晚稻,待到11月份晚稻成熟時,又是一年豐收季。
“種完烤煙后再種晚稻,對來年烤煙的產量、品質也有好處,而且每畝可節省幾百塊成本,晚稻也有一筆不小收入。”官渡鎮合作社工作人員陳海兵介紹,政府與合作社都在想辦法將農戶的空閑時間利用起來,今年當地嘗試引進蘑菇在空閑時的烤煙房中培植,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也為種植戶提供副業增收。
“好的想法來源于思路的轉變,由于我對農機操作在行,農忙時節除干好自己承包的地,更多都在幫他人的田地進行農機作業。”林樂今年通過操作農機額外獲得1萬多元收入,而歐松柏則利用農閑時間幫人建房賺錢用做家里補貼。
為了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目前,政府與煙草部門、合作社除在政策上給予農村產業支持外,還為農戶購買相關專業保險,如煙葉自然災害保險一畝田最高可賠償1500元,雇工保險讓農忙時節農戶雇傭幫手無憂,這讓新農人在家門口就業、創業更有保障。
已翻耕好的田地。實習生何彪攝
創業致富實現鄉村振興
“剛回來的時候心里有點失落,畢竟村里年輕人大部分都在外打工,自己回鄉創業能不能成功心里沒底,但一段時間后我越來越有信心和干勁。”寧鄉市橫市鎮金豐村青年楊志杰去年初回鄉創業,心態在一年內發生180度轉變。
回鄉的80后楊志杰承包了50畝地進行煙稻輪種,去年種植、農機操作加起來收入有10多萬。懂技術、有想法、肯吃苦的他,在村民們的推選下當上了村干部,村里人希望他能帶領大家實現增收致富。
手拿政策文件的楊志杰憨笑著說:“大家覺得我更容易理解政府的各項助農優惠政策,能將政策有效傳達講解給村民,讓不同人根據各自特點享受不同政策‘紅利’,我也就成了政府與村民之間的一條紐帶。”
農村青年人才是帶動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經濟、富裕一鄉農村的中流砥柱。
一年多的時間里,楊志杰充分利用各類技術培訓提高自身技能、擴展農村增收的渠道,將所學毫無保留的傳授給村民,并通過在信息、技術等多個領域的積極對接,為村民增收帶來了很多“新路子”。
如今,像寧鄉市橫市鎮、瀏陽市官渡鎮在內的大部分農村鄉鎮基礎設施正不斷完善,農村機械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吸引了一個又一個像楊志杰這樣的青年回鄉創業,廣大農村地區成為大有可為的新天地。
走在橫市鎮的田間地頭,不少新農人都是開車到田埂邊,再操作大型農機進行耕作,田邊的溝渠硬化工程保證了農業生產不缺水。“硬化工程一方面解決水源供給問題,另一方面也減少水資源浪費,灌溉效率大大提高。”橫市鎮金豐村楊海灣組村民廖冬旦說道。
而在官渡鎮的田邊,機械化作業起壟代替了牛犁田的傳統方式,插秧機栽苗、稻田無人機撒藥、收割機脫粒……機械讓農村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有了奔頭。官渡鎮兵和村村民周柏友表示:“機械化連片種植、合作社專業指導、客戶訂單式采購,產業正推動鄉村振興走上‘快車道’。”
基礎條件的變化引發了思想觀念的轉變,如今青年人回鄉不再是什么難以啟齒的事,“二次創業”成為許多農村地區青年發家致富的渠道。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一批批青年人正在踏上歸鄉的路途,從老一輩人的手中拿起“接力棒”,借助現代化的力量為實現鄉村振興添磚加瓦。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