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坪綜合體位于湖北省巴東縣茶店子鎮西坪村,在巴東縣城南部,與野三關鎮毗鄰,整個地貌成“S”形。全村轄6個行政小組,182戶村民,高山、二高山、低山垂直分布,最低海拔122米,最高海拔1740米,平均氣溫13.3℃,全年無霜期255天,年降雨量1293.5毫米,雨量充沛,適宜各種作物生長,全村物產資源豐富,2019年獲評“湖北省綠色鄉村”。
西坪村是浙江中煙巴東縣茶店子基地單元核心煙區,煙葉產業是西坪村的重點支柱產業,2002年巴東縣煙草公司與紅安卷煙廠在西坪村聯辦千畝烤煙科技示范園,西坪村優先成為三個煙葉科技示范園之一,2003年西坪村被定為省級煙葉科技示范村,示范引領全村經濟快速發展。尤其是在十二五以來,隨著煙葉種植比較效益突顯,煙農種植熱情高漲,2012年煙葉面積達到2000畝,后在國家煙草專賣局宏觀調控下,煙葉種植面積逐年調減,全村煙葉種植面積基本穩定在1700畝左右。近年來,隨著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勞動力減少,加之土壤碎片化程度高,人均面積少,大機械難以展開,阻礙了機械化率提高,煙葉生產效率難以進一步提高,畝均用工成本連年增長。同時,由于土地碎片化零散經營,一方面導致土地資源浪費嚴重,優質煙田閑置;另一方面部分煙田長時間連作,土地退化嚴重。
為化解土地資源矛盾,解決“在哪種煙”“誰來種煙”問題,在巴東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巴東縣煙草專賣局(營銷部)創新“三權四方五維”土地流轉新模式,在綜合體內大力推進土地流轉,在穩住生態煙田“基本盤”的同時,延伸基本煙田“產業鏈”。圍繞基本煙田綜合利用和產業融合發展,實行“煙+糧”“煙+菜”“煙+藥”集中連片經營;充分發揮完善的基礎設施和高標準的農田資源,改進生產方式,加快轉型升級,打造“以煙為主多元融合”的煙區產業綜合體,提高煙田的生產率、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增加了煙農收入,穩定煙區、穩定煙農,實現煙葉生產的持續發展。
將“補丁地”聚成了“一塊田”。在村委會主導下,以煙農專業合作社為平臺進行土地長期流轉,對不種煙的富裕土地集中流轉到合作社,合作社將集中流轉的土地進行統籌安排,打破土地碎片化零散經營局面,煙農種煙不用到處找田租,讓煙農告別在“補丁地”“巴掌田”里東奔西跑干活的苦日子。
將“散種植”變成了“統規劃”。往年土地使用權是各家各戶的,開展規模化種植還需要挨家挨戶做工作,甚至采取強硬的行政措施,結果連片種植區域里依然存在零星種植蔬菜、玉米等其他作物的情況。流轉后的土地,由村委會統籌規劃產業布局,根據年度烤煙種植計劃、輪作規劃,將土地統一承租給種植者,優先滿足煙葉種植,其次用于玉米、蔬菜、藥材等“煙葉+”產業融合用地,提高了連片集中度,建立了以煙為主的輪作制度,形成了“煙葉+N”產業集群,增加了煙農收益。
將“各家干”變成了“統一管”。煙田統一規劃,集中連片種植,便于煙用農機統一調配、統一作業,促進生產各環節集中統一專業化服務提升。煙葉收購站根據生產季節和各片區生產情況,指導煙農合作社組建專業化服務隊,進行集中管理、專業培訓,幫助煙農進行集中專業化統一專業化服務,促進煙葉生產減工降本。
通過土地流轉的持續探索,實現了綜合體內核心煙區穩定、基本煙農穩定,讓土地“流”出活力“轉”出后勁。
構筑“兩穩”保護基底。通過土地流轉,在村委會的主導下,實現對土地資源、作物輪作統一規劃、統一布局、統一管理,土地利用率得到進一步提升,產業布局更加合理,土地管理更加有序,作物輪作更具規律,非煙作物與煙爭地的矛盾得以化解,核心煙區得到有效保護,實現“好田好地種煙”。
煙農種植效益更加突顯。基本煙田集中流轉統一經營,推動煙葉產業和附帶產業實現規模化種植、區域化布局、集約化經營,2022年西坪綜合體利用輪作煙田種植菜薹300畝、玉米500畝、紅苕100畝增加煙農種植效益。
煙農隊伍得到穩定發展。土地集中流轉給合作社后,種植管理能力強的農戶可以適度增加種植規模,種植勞力不足,或者不愿自己操心種煙的農戶實現在家門口打工。既解決了大戶招工難、用工難的問題,又吸納了部分無法外出務工的勞動力在當地務工。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