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四月,在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石林街道和摩村,一幢幢嶄新的小樓房整齊排列,很是惹眼。
九年前,和摩村還是省級貧困村,脫貧攻堅摸底調查時,全村276戶村民中,有48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傍晚時分,今年35歲的畢春芳一邊哼著小曲兒,一邊打理著家門前的花草。“這些照片都是以前的老樣子了,現在什么都變了,變得非常舒服自在了。”談及村里的喜人變化,畢春芳打開手機“曬”著幾年前的照片。
閑時,畢春芳修剪門前的花草。
此前,畢春芳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通過辛勤勞作,已從原來的土坯房搬進了小樓,一家人的生活也逐漸變好。
2006年,中專畢業后的畢春芳就回家盤田種地,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中,她滿懷憧憬,夢想著闖出一片天地。但事與愿違,因村里基礎設施差、產業底子薄,缺技術、缺資金的畢春芳生活壓力一天天加大,一家人日子過得緊巴巴。
村里基礎設施的喜人變化,源于2014年起石林縣煙草專賣局對村里的掛鉤聯系幫扶。
這年,石林縣煙草專賣局在上級的指導下,開始陸續投入資金將和摩村之前零散分布的低產田,逐步變為“田成方、地成塊、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有效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和摩村高標準農田。
2018年,畢春芳流轉了30余畝土地,加入了烤煙種植戶的行列。“現在種煙根本不累,每到烤煙種植合作社都會來幫忙。”畢春芳笑著說道。
值得一提的是,石林縣煙草專賣局還幫助、引導和摩村成立合作社,以土地入股或流轉方式,組織開展農業規模經營,發展多元化經營,提高了土地綜合生產能力,有效促進了村民增收。
每年烤煙種植期,合作社的專業機耕服務隊都會到村里開展機械化中耕培土、施肥及無人機飛防噴灑農藥等,幫助鄉親們提供勞作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去年,畢春芳除了種植烤煙,還在當地煙葉工作站技術員指導下種植蕎麥、白菜,流轉的土地一年能收兩茬,每畝純收入加起來能有2000元左右。
這幾年,畢春芳還自考了大學專科,農閑時在鄰村的一個幼兒園擔任保育員,每月有個2000多元的收入。“現在我們全家4口人,年收入有10多萬元。”畢春芳笑著說。
如今,和摩村的房子新了、道路暢了、環境美了,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估摸著今年能把家里建新房剩余的5萬多元欠款還清。等以后攢到錢,我打算申請在村里辦一所幼兒園,讓村里娃在家門口就能上學。”畢春芳說。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