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三江水族鄉有路村地處榕江、從江、荔波三縣交界。8年前,有路村青年吳開新靠著自身努力去往北京求學。8年后,吳開新選擇回到家鄉,在鄉村振興新征程上帶領鄉親們建致富“新路”。
航拍有路村。新華網 周遠鋼 攝
鄉情羈絆下的“回家路”
“那會兒村里條件差,3個老師管我們六七十號學生,大家伙兒擠在幾間破破爛爛的瓦房里上課,誰家小孩要上學就自己從家里把桌子和凳子背過去,直到三年級,縣煙草局出錢幫扶我們才換上了新桌椅。”提到兒時上學的經歷,吳開新臉上滿是唏噓。
吳開新出生于1994年,雖然生活艱苦,他還是憑著一股韌勁闖出了大山。2014年,吳開新成為村里難得的名牌大學生,以571分的高分考入了中國農業大學。為了讓他安心上學,組里村民你20元、我50元,給他湊了1000元的路費。攥著手里被村民們強塞進來的錢,吳開新的父母感激得熱淚盈眶。
吳開新(右)。新華網發
畢業后,吳開新一直在外打拼,辦過培訓、搞過養殖,想干出一番事業再造福鄉親。2021年,榕江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駐有路村第一書記劉海清找到他:“年輕人嘛,還是要回家鄉發展,村里這幾年變化很大,但是沒發展起啥產業,還是要靠開新你這樣有文化、有見識的年輕人回來把路子趟開,咱們有路村才有出路。”
村里發展滯后讓吳開新難以釋懷,劉書記的再三勸說和挽留,讓吳開新看到了另一條回饋家鄉的路,鄉情羈絆下的吳開新選擇了返鄉回村。回村僅僅兩個月,29歲的他在村民的信任中,當選為村副主任。
政策感召下的“產業路”
有路村是一個以苗族、水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自然村,四周群山環繞,平均海拔860米,經濟基礎較為薄弱。依托豐富的山林資源和高山氣候,有路村曾發展百香果、油茶和林下藥材種植產業,但由于見效慢、周期長、品質不佳等原因,無法形成產業規模。
“既然回來了,我就安心好好干,一定要借助鄉村振興這個大政策把產業路給走通,給村子更大的改變。”雖然經歷了失敗,但吳開新并不氣餒。
經過多方了解和走訪考察,他將目光放在適合高海拔種植的羅漢果上。但發動村民參與時,響應者卻寥寥無幾。依靠脫貧攻堅行動和縣煙草局等單位的駐村幫扶,有路村這幾年條件才慢慢好起來,村民手里的錢都攥得很緊,只有看到真的賺錢才敢放心干。
村里的老支書、老黨員潘光義主動站出來支持村委工作,帶頭種植30畝羅漢果,一年就實現了20萬的產值。
“我們村海拔高,晝夜溫差大,特別適合羅漢果的種植,有廣西的收購商專門進山來收,銷路不成問題。”潘光義樂呵呵地說。
在老支書的帶頭探路和吳開新等村委成員的挨戶宣傳下,羅漢果種植戶由去年的1戶發展為今年的12戶,種植面積由30畝擴大到200多畝,預計產值200萬元。
航拍有路村。新華網 周遠鋼 攝
流量機遇下的“發展路”
近日,被稱為“村超”的貴州榕江(三寶侗寨)和美鄉村足球超級聯賽正在火熱進行。作為“村超”比賽里三江鄉四格足球隊的一員,吳開新在賽場上奮力拼搏,賽場下積極找尋發展良機。“現在‘村超’搞得火熱,我們榕江又有深厚的少數民族文化底蘊,蘆笙、蠟染、刺繡……民族工藝品多著呢,這可是難得的流量和機遇,要是能把咱有路的知名度打出來,銷路就不愁了。”
吳開新深知有路村要發展,單靠羅漢果種植遠遠不夠,這次“村超”把全國的目光都聚集到了榕江,如何宣傳好農副產品和少數民族工藝品,把“流量”變為“留量”,對于大山里的有路村更為重要。
有路小學新貌。新華網發
為此,吳開新多次發動村民們走出去參加新媒體培訓,邀請老師到村里指導村民們學習新媒體運營,希望通過全方位宣傳少數民族文化,打開農副產品和工藝品銷售新路子。
“現在村里有20人次參加培訓,大伙對這種線上銷售的方式充滿了信心。”吳開新說,接下來,他們打算把村里的傳統蘆笙表演帶到“村超”賽場上去,好好宣傳有路村,尋找創業項目。
在鄉村振興政策的帶動下,如今的有路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文明新風蔚然成風。“農村特色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希望更多年輕人能夠回來和我一起建設家鄉,探索產業發展新模式,讓家鄉變得更好、更有活力。”吳開新對有路村的未來充滿期待。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