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文化先是被描畫出來的,后是被熏出來的,所以有藝術(shù)的味道,有哲學(xué)的含義。煙作為饋贈和待客之物在中國古時,勝于酒和茶。在中國,煙草絕不僅僅是一種消費品,它早已融進了各地的社會風(fēng)俗和人情世故,成為一種獨特的煙文化。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走進哈尼族的飲煙文化。
熱情好客的哈尼族
哈尼族,相傳源于古代游牧于青藏高原的氐羌族群。公元前3世紀(jì),部分氐羌部落向南遷徙,散居在云南的哀牢山區(qū)等地。
哈尼族人一向熱情好客。到哈尼山寨作客,不管是哪兒來的客人,也不管到了山寨哪一家,一踏進哈尼族人家的門檻,主人便會主動起身讓座,換水煙筒的水,點上自制的火繩,拿著裝有烤煙絲的煙盒,請客人吸煙。
刀煙與獨煙筒鍋
煙,當(dāng)然是色黃、絲細、味厚的上好“刀煙”。因為煙絲是用刀切割而成的,所以,哈尼族人稱煙絲為“刀煙”。水煙筒,是哈尼族人自己制作的“獨筒煙鍋”。
制作獨煙筒鍋,一般先取一根長約六七十厘米、口徑為8~10厘米的粗竹,把中間的竹節(jié)打通,只留底節(jié),然后,在竹筒下端四分之一部位鑿一孔,插入一根細竹做煙嘴,一副“獨筒煙鍋”就制作完成。當(dāng)然,一些講究的哈尼族人會在煙嘴小孔周圍包上一圈銅片,頂端嵌上羊角狀小角片,角片中間可以放置引火的東西。
而煙嘴用料,有用翡翠的、瑪瑙的、琥珀的等。煙嘴與煙筒連接處,大都鑲金嵌銀,下端掛有絲穗作裝飾。然而,不管用什么材料,細竹管插入筒身的位置是煙筒好抽與否的關(guān)鍵所在:插入位置過高,會因入水較淺而翻不起水;插入過低,則因入水過深而翻不動水。在細竹管嵌入處的接縫處,哈尼族人或上牛皮膠,或上瀝青,講究的還有上環(huán)氧樹脂,不漏一絲煙氣,不滲一滴水。
獨特的吸煙方式
接過哈尼主人遞過的“獨筒煙鍋”和“刀煙”后,賓主就圍坐在火塘邊,煙筒斜置,一手持火捻,把持著煙筒;另一手揉搓一小撮煙絲放在煙嘴上,均勻地蓋住小孔,把火捻舉到嘴前,嘬口一吹,發(fā)出“噗”的一聲。
哈尼人吸煙后,不必用手去清除殘留在煙嘴上的煙絲,而是輕輕鼓氣,將煙筒中的水噴出少許,恰到好處沖走煙鍋內(nèi)殘垢。煙在哈尼族的風(fēng)俗中占了重要的位置,在哈尼族人家的“簸給”(祭祖)處,沒有祖宗牌位,立牌位處放的是為長輩備用的水煙筒、煙絲、火繩等。
中國煙文化的存續(xù)其實也反映出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歷程。
煙,本身是蒼白平淡的,但當(dāng)它穿著打扮后,當(dāng)它被點燃后,無言的煙卻會充滿浪漫的情懷,煙短暫的生命便留下了恒久的記憶,于是煙文化便形成了。煙霧終將散去,惟有文化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