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蛟河市最近陰雨連綿,年近七旬的李懷珠便很少外出“尋寶”。但若得到確切線索,他仍會遠赴深山或郊區,與“寶貝”持有人見面。“時代發展太快了,很多老物件成了孤品。”
李懷珠所說的“寶貝”是關東黑土地上盛極一時的各類煙具。他作為頗有名氣的煙草行業研究者,主攻關東煙具收藏,已存藏品數千件。
李懷珠的藏品 蒼雁/攝
李懷珠認為,每件煙具的背后都是個人的“微觀”歷史,最后又匯聚成“歷史的大河”。他的目的是用煙具復現、記錄那些歷史。
1993年,不到40歲的李懷珠從供銷社調任蛟河市煙葉公司。“在煙草行業干一回,想留下點歷史資料。”
李懷珠展示他的藏品 蒼雁/攝
李懷珠手上有兩件“傳家寶”:一件是爺爺用過的煙具,一件是大姨留下的煙桿。他分別貼上藏品標簽,1號和2號。工作提供了便利,他有機會接觸大量煙農,對方的只言片語他還會記錄在手抄本上。
在規模化生產卷煙之前,旱煙在關東大地有著很長的歷史。在中國北方,抽旱煙的煙民還曾以能抽上一袋“漂河煙”而感到榮幸,其產地便是吉林省吉林市下轄的蛟河市漂河鎮,這也是李懷珠長期“尋寶”的地方。
李懷珠收藏的煙具 蒼雁/攝
據《盛京通志》記載:煙東北三省俱產,唯吉林省極佳。而漂河鎮的寒蔥溝村塔頭溝屯,是史書上記載的“湯頭溝”。其生產的煙葉被指定為皇帝專用的納貢品。
李懷珠上過大學,他會對收藏的煙具進行考據,而后對照歷史時間線。一次機緣巧合,他還得到了一個皇帝御賜的煙袋鍋。
該煙袋鍋為銀制,帶著掛件,做工精致。“這是給女人用的煙具,男人用粗煙桿,女人用細煙桿。”這是清朝咸豐皇帝賜給奶媽臧媽媽的。
李懷珠家中的煙具 蒼雁/攝
臧媽媽活到60歲去世。煙袋鍋等物件散落到幾個侄子家中。二侄子的兒子在蛟河市教育局工作,他將這個皇家煙袋鍋轉送給了李懷珠。
李懷珠也曾花費兩個月的工資買來一個狍子皮縫制的煙袋,其制作工藝和材質上乘。“用牛皮和羊皮縫制的,肯定沒這個尊貴。”李懷珠認為,這個物品顯然來自“達官顯貴”。
“漂河煙比較沖,但是回味很好。原來的北方人都好這一口。”李懷珠覺得自己的收藏工作還是有些歷史意義的。
近十年來,李懷珠的數千件藏品在各級博物館展出。“重現歷史”的夢想已經實現了。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