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智能化維修模式
早在2010年,范禮峰已有了維修智能化的暢想,這源于一次設備搶修。
“高級技師”“科技創新先進工作者”“公司職業技能類設備維修領域特二級專家”……這些頭銜全部屬于他——浙江中煙杭州卷煙廠卷包車間電氣維修組長范禮峰。
那一次,箱裝提升機停機,位于一樓的操作人員跟往常一樣在工控機上按下復位鍵。但這次故障并不是簡單的輸送堵塞,而是三樓出口處的箱裝輸送不到位導致鏈條卡死造成的。程序復位后,幾百公斤重的輸送鏈條瞬間脫落。維修空間小,難度大,十幾個維修人員搶修了二十多個小時才恢復正常。這次經歷讓范禮峰暗暗下決心:“利用技術手段防止誤操作,使傳統的維修模式向智能化轉變勢在必行。”
事后,為了徹底規避這類誤操作,范禮峰在箱裝提升出口處加裝檢測器,并修改控制程序,實現只在兩個檢測器均無堵塞信號的情況下,提升機才會被啟動,這一下給設備上了“雙保險”。但是他仍不放心。
“雖加裝了檢測器,但這也有失效的可能,因此還是需要人工確認,不僅效率低,易出錯,甚至會導致箱裝堆積,引起停機。”于是,范禮峰又加班加點,翻論文、看圖紙……開始了新一輪的研究!
“一樓人員看不到三樓情況,何不加一個攝像頭,做一套監視系統?”雖是很好的解決方案,但在當時做一套這樣的系統并非易事,范禮峰從攝像頭選型、安裝位置、網線的部署,到監視屏的調試與程序修改,一股腦兒全包了。近兩個月后,“箱裝提升監視系統”正式上線,效果非常理想,也讓車間嘗到了“智能化”的甜頭。
創新工作室中求創新
走進卷包車間創新工作室,最吸人眼球的是各種型號的電氣控制實驗平臺,如AMK電機實驗平臺、西門子300系列PLC實驗平臺等。
“別小看這些設備,在這里可以做各種離線測試,不影響生產,還能將各種天馬行空的想法付諸實際。”作為杭州卷煙廠創新工作室卷包聯絡人的范禮峰,早已與這些設備積淀下深厚的“革命友誼”。
“ZB47商標紙自動加料系統”就是創新工作室的一個重要成果,該項目成功地拿下行業首創,實現了“機器換人”,并取得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
ZB47包裝機組每分鐘額定速度為550包/分鐘,需專人專職添加商標紙980次/天·臺。“能不能將人工加料改為自動加料?可不可由我們的員工自主改進?”深思熟慮后,范禮峰召集了團隊成員,創新性地提出研發ZB47包裝機自動加料系統。因為行業內并無先例,除了機械手是從商家采購外,無經驗可循、無標準可考,完全就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
其中,自動抓取程序的算法研發是系統最核心的技術,采用激光定位向機械臂輸出位置信息,實現機械臂的自動抓取。但紙垛多、通訊慢,且因為高架庫出料托盤位置不穩定,紙垛與托盤位置存在偏差,導致抓取偏移嚴重,項目進展滯緩。
就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創新工作室的實驗平臺又一次發揮了關鍵作用。團隊成員借助離線測試平臺,先后做了五次改版,加入了AI算法,實現復雜工況下的自學習,從而解決了該問題,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人工干預。
該系統正式投入運行后,經連續10個班次跟蹤,系統故障率僅為0.19%,預計節省人力成本約48萬/年,成功實現加料自動化、智能化。
既授技藝也傳師魂
精湛的技術背后,傾注的是不為人知的心血。工控技術時常更新迭代,工作八小時外的學習在這個領域中顯得尤為重要。軟件更新了,要跟進,要吃透;設備換代了,要調試,要研究。這些事很多都只能在下班時間完成。
“創新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是范禮峰的座右銘,同時他也是這樣鼓勵車間的新員工。
2021年8月20日,范禮峰聯合車間甲班團支部,給青年員工上了一堂生動的創新課。他給大家介紹了創新工作室的設備及其功能,分享項目開展經驗,并鼓勵青年員工多發揮特長,誠懇邀請有興趣的員工加入創新隊伍中。
“創新工作室的設備支持編程實驗與測試,剛畢業的大學生可以很快上手,進而熟悉車間的工控設備原理與邏輯,這是創新工作室摸索出來的員工成長‘捷徑’。青年員工是我們車間的新鮮血液,他們有活力,有拼勁,我只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希望能夠助燃他們的創新火花!”技藝需要傳承,范禮峰就是這樣踐行的。
2022年,范禮峰積極參與車間黨總支組織的“我是黨員我帶頭,效率提升我先行”活動,在創新工作室開啟了本年度“首特專家上講堂”的首次培訓,以ZJ112卷煙機通信故障為線索,為同事們講解卷煙機總線結構,幫助大家進一步提升技能。
如今,創新工作室成為不少青年員工職業生涯的起點,也是諸多設備故障的終結點,這個平臺較好地推動了車間的技術提升、創新創造。作為車間創新工作領頭人的范禮峰,求創新,謀實績,他的腳步從未停止,堅定而有力。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