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云南曲靖是全國種煙規模最大的地市級煙區,2015年,曲靖市計劃種植烤煙面積126.909萬畝,比2014年計劃減少約19.29萬畝。自4月1日起全面開展移栽工作至4月23日,全市已完成計劃面積的85.26%。4月23日至29日,記者走訪了麒麟區、沾益縣、馬龍縣、宣威市一市一區兩縣,聽地方政府有關領導、煙草公司有關工作人員及部分煙農一起講述大煙區的“雙控”新思路、新做法。
谷雨節氣之后的云南曲靖,降雨像赴約一樣準時而來。從4月22日起,曲靖大部分煙區連續幾天時雨時晴,為移栽后的小苗創造了極好的生長條件。4月24日,麒麟區越州鎮黃泥堡村委會一塊500多畝集中連片的煙田內,已經掏苗完畢的煙葉正在旺盛地生長,黑色的薄膜在陽光的照射下閃著粼粼的光。剛剛下過雨,地里濕滑泥濘,走一步,便帶起一腳泥。在這里,我們遇到了正在檢查煙葉移栽情況的曲靖市煙草專賣局(公司)局長(經理)吳立著。
吳立著表示,“雙控”是國家局對煙葉生產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作為全國最大的地市級煙區,曲靖煙草服從大局,把“雙控”工作作為曲靖煙葉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機遇來思考、作為煙葉生產轉型升級的重要契機抓好。“我們的目標是要做到‘一嚴控、兩提高、三做精’,即把嚴控規模落到實處,提高生產整體水平、提高煙葉質量,做精品牌、做精服務、做精質量。”吳立著告訴記者,為了做好“雙控”工作,曲靖煙草創新性地提出并建立了“四維聯控機制”,即“政府主導控、煙草公司指導控、引導煙農控、層層督導控”。吳立著向記者具體解釋了“四維聯控機制”的主要內容:“政府主導控”,即市政府在年初就發出文件,提出明確要求,要把“雙控”工作落到實處,并把任務層層分解到鄉鎮。“煙草公司指導控”,即煙草公司從合同、種子、煙苗、化肥等方面嚴格控制,按計劃發放。“引導煙農控”,即引導不適宜種煙的煙農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引導煙農少種一點煙、種好一點煙,把道理講清楚、取得煙農的理解和支持,確保煙農收入不減。“層層督導控”,即市政府層面成立9個督導組,在每個生產環節都要對下一級地方政府組織進行嚴格檢查考核。與此同時,曲靖市公司也成立了9個督導組,入駐各縣(市、區),在育苗、面積落實、大田移栽等關鍵環節進行督促指導,并對嚴控規模開展專項考核,考核結果與全體在崗干部職工工資效益掛鉤。
雙拳合力 “雙控”有保證
地方政府、煙草公司,“雙拳”出擊、雙重考核,力度不可謂不大。面對考核壓力,各方反應如何?
曲靖市公司煙葉生產部賈利華告訴我們:“督導組每個成員每個月到生產一線蹲點時間不低于10天,實現了督查的常態化。通過督查蹲點,感覺到身上的責任更大了!”但他同時表示,與去年相比,控制總量工作的壓力要小多了。麒麟區分公司分管煙葉工作的副經理楊樹虹向記者表示了同樣的感受,他說:“相比去年,今年的壓力要小很多。原因之一就是區委政府高度重視,政策宣傳到位,煙農也非常理解。”
“雙控”任務能否完成,爭取地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是重要因素。麒麟區越州鎮鎮長劉清主抓當地煙葉生產工作已有七八年了。他告訴我們,越州鎮農民的收入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到鎮上的煤化工工廠打工,二是種植烤煙。受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影響,越州鎮原來的煤化工工業發展萎縮,農民外出打工的路也窄了。而此時,種植烤煙便成了最穩定的收入來源。可以說,烤煙生產對當地社會貢獻度相當大,關系當地農民生計問題。對于煙草行業的“雙控”政策,劉清表示非常理解并支持。他說,過去的煙葉生產重數量,現在講究的是質高價高,因此,用劉清的話說:“‘雙控’政策出臺后,工作和以前相比,確實有變化,但能適應,而且老百姓也能理解。”為保證“雙控”任務的完成,越州鎮政府對下一級村委會實行績效考核,考核結果直接與村委會干部工資收入掛鉤,完不成任務的就要接受處罰。“也有村干部向我們反映,現在工作很辛苦,能不能松一點。但我們認為,對干部要求嚴一些,為老百姓的服務就會更好一些。”劉清坦言。
真抓實干 基層有作為
“煙葉生產工作千條線萬條線,都要基層一根‘針’來穿。”馬龍縣舊縣街道煙葉站站長李成華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性質。的確,煙葉站直接面對的是煙農、對接的是最基層的地方政府組織,行業的政策要由煙葉站的工作人員傳達給煙農,政策能否落地、執行效果如何,將直接影響行業“雙控”目標的實現。
李成華的家在距舊縣街道煙葉站24公里外的縣城,印象里,李成華自3月份起就沒有回過家了。春節前,曲靖市公司就召開了全市的煙葉生產工作會,落實國家局、省局的有關要求。早在今年1月份,全市的收購計劃便已順利分解落實到了各縣(市、區)鄉鎮、村組。李成華所在的煙葉站管轄9個居委會5335戶煙農,計劃種煙面積3.06萬畝。接到分解計劃后,李成華便忙著進行合同草簽的各項準備工作:宣傳政策、分解計劃、明確分配方案、召開戶主大會、審核煙農種煙申請、合同草簽、資格公示、建立檔案、錄入系統……事無巨細,都要親自督辦完成。進入3月份,合同草簽結束,李成華又忙著組織煙葉站職工準備煙用物資,為全面移栽做準備。自3月28日起開始移栽到4月25日,李成華所在的煙葉站已完成了烤煙移栽工作。采訪當日,李成華說,現在終于可以稍微松一口氣,回家看看了,但眼下,還要抓緊準備機耕、育苗補貼款項的發放,同時,還要清塘點棵、收集和核實農戶資料,為下一步辦理煙葉種植自然災害保險做準備。
政策、措施落實到每一戶煙農,靠的則是各站點點長直接進村入戶。馬龍縣有37個煙葉點42條收購線,每一個煙點點長都要負責五六百戶的煙農,每天進村入戶拜訪煙農的路程平均要十多公里,遇到難做工作的煙農,三番五次拜訪是家常便飯。馬龍縣舊縣街道小房子村委會煙農保榮華對點長的工作非常肯定,他說:“每個生產環節,點長都要來家里幾次,宣傳政策、告訴我們種多少畝煙葉、該干什么活計了,我們都很熟了。他們說的有道理,我們煙農都相信他們!”
要讓煙農正確理解行業的各項政策,首先基層職工要吃透、準確掌握。今年年初,國家發改委下發了有關放開煙葉收購價格的文件。消息剛一發布,便引起了廣泛關注,有人開始散布謠言,以訛傳訛,企圖混淆視聽,在煙農中也產生了很多疑問。沾益縣煙草分公司副經理李玲美對我們說,那段時間打電話來詢問的煙站工作人員和鄉鎮科技員特別多。為了讓他們能準確地理解相關政策,她上網查詢資料、翻閱《中國煙草》等媒體的解讀文章,僅召集鄉鎮科技員的學習會就召開了十余次。通過學習,終于讓基層的科技員們理解了煙草專賣法的有關內容和煙葉收購價格的定價機制等。再由各站點工作人員、鄉鎮科技員向煙農進行宣傳,煙農們不再有疑慮,謠言也漸漸消失,保證了煙葉種植收購合同的順利草簽、防止了煙葉生產可能產生的波動。
科學穩控 煙農最滿意
在麒麟區茨營鎮紅土墻村委會一片半山坡的煙地旁,我們被一陣陣熱鬧的對歌聲吸引,停下腳步來到田里和村民聊起天。39歲的彝族煙農雷茂良告訴我們,彝族同胞天生樂觀愛唱歌,在田間勞動累了,就會不由自主地對起山歌。他已經種煙18年了,種煙是他家的主要經濟來源。今年家里種了15畝煙,比去年增加了3畝。
紅土墻村委會村支部書記張愛榮告訴我們,紅土墻村委會從1986年開始種煙,管轄的4個村民小組家家戶戶種煙,像雷茂良這樣種煙面積不降反增的還有一些,原因就是這里的煙葉種植歷史長、村民生產經驗豐富、對種煙有感情,更重要的是煙草公司幫助修建了水源工程,改善了種煙條件,使得這里更加適宜種煙。談到這里,原本在一旁和伙伴們對歌的43歲女煙農李小彩插話說:“我們這個村委會,不種煙根本發展不了。要多謝煙草公司!”
李小彩家里有10畝土地,今年她又以每畝300元的價格租賃了10畝土地種煙,再加上租賃的8個大棚種植香菇,全年的收入讓她“非常滿意”,她說:“今年種‘紅大’,每斤能多收入1.5元。再加上煙草公司給修好了水源,再不用牛車拉水種煙了,一點也不累,真好!”
趕上好政策,又調增了種煙面積的煙農高興,那些被調減面積的煙農怎么辦?
煙農處于煙葉生產鏈條的最前端,也是最薄弱的一環。煙葉生產,一方面關系行業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牽動煙農利益。曲靖煙草人認為,在“控”的同時,保證煙農種煙積極性,維護煙農隊伍穩定,才是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做法。因此,在壓縮種植面積的地區,曲靖煙草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積極引導不適宜種煙農民進行產業轉移。
麒麟區茨營鎮人大主席林喬書告訴我們,茨營鎮95%的財稅來源于烤煙種植,今年種煙土地13976畝,比去年減少近2000畝,調減不適宜種煙農戶2.5%。對于不適宜種煙的農民,地方政府和煙草公司積極引導他們改種蔬菜、燈盞花等經濟價值高的作物,拓寬了農民的收入渠道,彌補了經濟損失。林喬書用簡單的話語表達了此舉最樸素的意義:“我們的目標只有一個——保證農民收入不減!”
保榮華今年種植面積比去年減少了近3畝。采訪中,他主動向記者談起自己對“雙控”的理解。他說:“煙草行業‘雙控’到現在第二年了,我們都知道,也理解。面積減掉了,收入也少不了多少,因為有補貼,煙葉收購價格也提高了。再說,減下的土地我改種了牧草、洋芋,還種了青貯玉米賣給這里的雙友牧業。再加上打工做點雜活,一年還能有個萬把塊錢收入!”
通過幾天的采訪,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在“雙控”工作過程中,曲靖煙草干部職工積極思變、主動作為,成效明顯。采訪結束時,吳立著局長充滿信心地告訴記者:“通過‘四維聯控機制’的實行,曲靖煙草變‘要我控’為‘我要控’,變‘被動控’為‘主動控’,變‘消極控’為‘積極控’。從當前的物資發放和移栽情況看,初步達到了預期目標,嚴控規模的目標是可以完成的。”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