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鄉紅大長勢喜人
種煙讓煙農建起新房
政府配套建設的煙區道路
種煙,讓彝鄉煙農走在致富的道路上
煙草在線南澗消息 地處滇西的云南南澗縣是大理種植“紅花大金元”規模最大的縣,近年年產“紅大”18萬擔左右,“紅大”特色煙葉產業為山區群眾帶來了豐厚的回報,使山區人民脫貧致富過上了好日子。2015年,南澗縣種煙5.26萬畝,累計收購煙葉14.89萬擔,其中收購上等煙8.56萬擔,占比57.48%,煙葉收購均價29.92元/公斤,實現煙農收入2.23億元;兌現優化煙葉結構下部煙葉補貼263萬元、煙農去青去雜專業化分級補貼125.6萬元,煙農總收入2.27億元,實現煙葉稅4994萬元。圓滿實現了年度烤煙生產任務目標,在大災之年保持了煙農種植效益的穩步提升,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形勢下,有力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
堅持“一縣一品”,定位準確
南澗縣地處滇西橫斷山脈南緣河谷區,全縣國土面積1731.61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占99.3%。全縣年降雨量988.19毫米、日照2428小時,平均氣溫18.19攝氏度,獨一無二的地理氣候和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成為煙葉生長的沃土,自然壟斷性造就了煙葉獨特的品性。
烤煙是南澗致富的支柱產業,要發展只有種煙,只有種好煙才能發展促在南澗已成了共識。2015年11月5日,筆者走進寶華鎮云華村委會大平地村采訪種煙大戶吳燦。吳燦今年50歲,種煙30多年,是南澗縣的“鐵桿”煙農、職業煙農。他從1984年開始種煙,當時只種了0.5畝,種的品種是云煙,收入幾十元,那時候煙葉沒有規范種植,剛開始試驗種植,摸著石頭過河,后來煙葉形勢好了,大家都種,想種多少就種多少,導致煙葉價格不穩定,種煙沒有啥保障,虧本是常有的事!辛辛苦苦一年,到時候還賠錢,種煙技術條件差,生產設備落后,都靠人力,在家里土烤房里裝煙、烤煙,收入不咋樣,直到2008年南澗縣定位‘一縣一品’紅大種植,吳燦家的收入才不斷提高。吳燦從1995年煙草公司成立后一直種植紅大,面積穩定在10畝左右,收入在2至4萬元左右,2013年、2014年、2015年每年種煙30畝,種煙收入11至14萬元左右,種紅大比其它品種效益大,再加上煙葉生產基礎設施建得好、煙葉政策好,政府扶持,吳燦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南澗適合種哪種煙,種哪種煙才能發揮最大效益?南澗人立足實際做了積極探索,最終確定只有堅持種植“紅花大金元”,才能突出特色、發揮優勢、占據市場,達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目的。經過30多年的努力,南澗以“紅大”為主,走出了一條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發展紅花大金元的興煙富民之路。
多年來,南澗縣所產煙葉外觀質量好,具有典型的清香型風格,深受眾多卷煙廠家的青睞。南澗,被有關專家譽為“烤煙生產的寶庫,紅花大金元生產的一面旗幟?!边@也證明了南澗對烤煙種植定位的準確性。
夯實基礎,科技興煙提效益
吳燦說:“遠遠望去,修建的引水管網猶如一條條銀蛇在群山中穿梭舞動,星羅棋布的水窖水池在陽光的照耀下恰似一粒粒珍珠熠熠生輝。銀蛇傾碧玉,水窖通天河;群山著綠意,潤物細無聲”。煙水工程引來的不僅僅是水,更重要的是匯集了民心,促進了和諧,帶動了發展。它澆灌了農田,更滋潤了煙農的心田,這是黨和政府、煙草行業與煙區群眾的深深魚水情。
修建的機耕路圓了大平地村幾代人歷經滄桑的出村路,云華村村機耕路建成當天,全村人就象過節一樣歡天喜地,因為每一米路面上都灑滿艱辛的汗水,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道上,山區機耕路承載了更為博大而厚重的內容,它是治山之路,希望之路,是發展之路,跨越之路,是引領山區煙農邁向幸福生活的康莊大道。
一房多用的密集式烤房群成為煙站聯系煙農最前沿陣地上的‘橋頭堡’,成為煙葉烘烤分級車間、煙用物資集散地、農用機械存儲間。同時現在有國家補貼投資的農用機械化耕種,現代化的烤房,統一供給的煙苗,國家投資的煙用物資,有專業的技術人員指導種煙,實行合同化管理、精益化種植,使云華村煙葉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吳燦家收購均價由2008年的15.12元/公斤提高到2015年31.22元/公斤,比起以前種煙真是‘天地兩重天’,說到這里,吳燦大叔欣慰的笑了!”
靠煙致富,彝鄉農民展笑顏
大平地村雖是古老大青樹遍布的村落,現代生活的氣息卻撲面而來,修通了水泥路,家家戶戶蓋起了新房,架起了自來水管,彩電、冰箱、摩托成了村里人的尋常用品。大平地村2015年種煙42戶,交售煙葉1062.04擔,種煙經濟總收入168.31萬元,均價31.69元/公斤,畝均4536.31元,戶均40070.76元。
吳燦家共有3人,勞動力3人,種煙面積30畝,有標準化烤房2間,密集式烤房1間,2015年烤煙收入13.49萬元,人均收入44962.51元,靠種煙走上了致富路。吳燦只是南澗廣大煙農的一個縮影,南澗縣靠種煙發家致富的家庭比比皆是,他們種煙供孩子上學,種煙建蓋新房,種煙購買農用車……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