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東方煙草報》報道 “十二五”期間,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煙草產業年繳財政稅收60億元以上,約占當地財政稅收總額的1/2;全州煙農年均實現現金收入約14億元,煙農戶均收入由1.56萬元增長到4.5萬元。
累計投入33億元,建成農田基礎設施17萬個,重點實施了煙田土地整理15.38萬畝,配置農機8670余臺(套);投入7.49億元,援建水源工程7個。
投入專項資金,助力新農村建設,圍繞改善人居環境,推動公共服務向鄉村覆蓋,煙區新農村面貌明顯改觀,煙農幸福指數顯著提升。
恩施現代煙草農業建設給煙農帶來了紅火的日子,讓煙村煥發出了動人的光彩。
“東奔西走去打工,不如回家把煙種”
看著剛收獲的煙葉,楊振華覺得,回來種煙的選擇是對的。
楊振華,45歲,恩施州咸豐縣高樂山鎮白巖村村民。兩年前,在外做生意的他被父親楊秀全喊回家種煙。
一開始,楊振華不為所動,直到父親告訴他家鄉的變化——2015年,咸豐縣煙葉分公司對白巖村600畝土地進行統一流轉和整理,并配套建設了煙路、煙水及管網、烤房等設施。
“種了90畝,純收入應該能有十幾萬元。”楊振華高興地說。
“你剛開始種煙,不擔心種不好嗎?”記者問道。
“現在種煙,煙草公司都是手把手幫助、點對點服務。”楊振華說,種煙收入穩定,也輕松。
“收入穩定是一方面,關鍵還能就近照顧老人、孩子。”原先在廣東一家電子廠上班的村民錢啟斌介紹說,“回家種了50畝煙,純收入在9萬元左右,比在外打工強。”
如今,白巖村種煙戶由17戶增加到26戶,煙葉收入金額由50多萬元增長到100多萬元。
“東奔西走去打工,不如回家把煙種。”楊秀全說,看到種煙有奔頭,大家致富的勁頭越來越大了。
“每人工作8小時,一天70元”
煙農種煙、賣煙,裝到口袋里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真金白銀”。煙水、煙路、煙機以及土地治理后的煙田、高度組織化的專業合作社,則是煙村可持續發展的又一寶貴資源。
在咸豐縣朝陽寺鎮雞鳴壩村,提起發展煙葉產業帶來的好處,村支書覃世斌如數家珍:煙草行業從2013年開始實施土地治理項目,面積1100多畝;配套建設田間機耕路近十公里;援建4000立方米水池一個,配套管網30千米;配備大型拖拉機、起壟機等農機具60余臺;成立高樂山基地單元煙農專業合作社雞鳴壩專業化服務中心……
對于這些,雞鳴壩村煙農陳開林感觸頗深:“土地治理,提高了土地平整度和利用率,改善了土壤質量;專業合作社提供統一育苗、機耕、植保、采收、烘烤、分級服務,讓大家輕松、高效種煙;全程機械化、服務專業化,較以往減少用工六七個,能省不少錢。”
“現在雞鳴壩片區用工是每人工作8小時,一天70元。”覃世斌說,到農忙時,雞鳴壩本地勞力常不夠用,還能給周邊村莊剩余勞動力帶來賺錢機會。
在恩施煙區,煙葉生產基礎設施等硬資產、煙農專業合作社等軟財富正源源不斷地為煙農致富、村民增收、鄉村和諧輸送能量。
“車子不必掉頭繞路,能一直開到家”
青瓦、白墻、花格窗,站在自家新房前,78歲的劉文遠滿懷感慨:“國家政策好,煙草人好,沒想到這輩子還能住上這么漂亮的房子!”
不僅劉文遠的住房條件改善了,他所在的恩施市龍鳳鎮青堡村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澇不能排的耕地治理了,柏油馬路通了,自來水有了,新樓房蓋起來了……
變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煙草行業的努力。近年來,助力青堡新農村建設,僅恩施市煙葉分公司的投入就有1300多萬元。“持續投入,大力發展煙葉產業,為的是讓青堡道路通起來、環境美起來、產業立起來、煙村富起來、煙農樂起來。”恩施市煙葉分公司經理劉大武說。
“以前木架子屋就是最好的,現在成了放雜物的地方。新房鋪了地板、貼了瓷磚,多漂亮!”劉文遠站在自家院子里,左手邊是新房,右手邊是剛剛“退役”的木架子屋。新房共花費20多萬元,劉文遠自己出了一部分,政府及煙草部門給予了一定支持。
以前青堡村道路到處是坑坑洼洼,車子走在路上,一顛簸能蹦起老高。現在不僅大路通暢,水泥路還通到了村民家門口。
“遇到下大雨,車子不必掉頭繞路,能一直開到家。”青堡村煙農陳興德說,“比起城里人,這日子過得不算差!”
不僅青堡,因恩施煙草助力新農村建設而受益的村莊還有很多——它們都在向著更富裕的明天、更紅火的日子大步邁進!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