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摘自《東方煙草報》
霍冬梅作
近年來,貴州煙區圍繞煙農增收形成了一整套舉措和機制,在三個方面為行業相關工作帶來了啟示:
在認識上,轉變觀念,煙農增收要置于調控煙葉計劃、穩定煙農隊伍、實現扶貧攻堅目標的背景下去理解;在實踐上,轉變方式,煙農增收要以轉換單一的生產品類、服務內容、設施利用和生產技術指導為支撐;在目標上,轉型發展,煙農增收要堅持走科技創新、綠色生態、打造品牌、全產業鏈化的道路。
轉變觀念、轉變方式、轉型發展,剖析其具體內容,我們不難看出,這“三轉”的指向,在于更高的認知,在于更大的格局,在于更廣的坐標系——煙農增收能否順利實現,事關穩定煙葉庫存能否順利完成,事關行業工商企業能否穩定發展,事關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能否深入推進,事關“為國分憂、予民以惠”的政治責任能否切實履行。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獲得不竭的力量。“三轉”不單單是一個行業命題,其背后是產業升級、是發展轉型、是國計民生。“三轉”體現出了行業企業煙農增收工作大與小、輕與重的辯證統一。
煙農增收,其前提是“立足煙葉看增收”。
所謂“立足煙葉看增收”,就是要把煙葉生產作為保障煙農收入的基礎工作來看,要結合其階段性特點來看。煙葉生產“三年調控”目標要確保實現,原料進出口的“剪刀差”在擴大,工商企業依舊要應對嚴峻的庫存問題——當前,煙葉生產面臨著不易解決的結構性矛盾問題。
在這樣的局面下,確保煙農增收,煙葉生產的核心隊伍才能穩定;核心隊伍穩定,煙葉生產才能穩定;煙葉生產穩定,行業發展才能穩定。
貴州省種煙的貧困縣有35個,種煙的貧困農戶2153戶,占全省煙農數量的2%,其脫貧措施,無論是優化生產布局、培育職業煙農,還是減工降本促增收、提高質量保收入,皆是立足于煙葉生產完善煙農增收工作機制。對行業而言,同樣有必要做好統計,從頂層設計層面,考慮建檔立卡、精準扶貧、規劃實施等問題,以進一步將行業與煙農構建成為經營共同體、利益共同體、發展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煙農增收,其關鍵是“跳出煙葉看增收”。
任何產業都有自身局限性,“跳出煙葉看增收”,其要義是把煙農增收作為核心,舉措和方式重在“開源”——在品類上,煙葉產業要帶動其他產業,共同融入現代大農業;在服務體系上,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將單一的專業化服務向大農業領域延伸,實現服務綜合化;在基礎設施的應用上,我們還要認真研究和積極探索,努力通過綜合利用產生綜合效益。
育苗大棚春季育苗、閑時種菜;烘烤季后,烤房繼續烘烤菌類;植煙季后,其他作物有序輪作……在貴州煙區,全省以合作社為主體拓展煙葉之外的多種經營渠道,煙草農業的基礎設施、現代機械設備、人力資源、技術優勢被充分利用起來。2016年,貴州煙區戶均可增收800元,合作社有分紅,非煙經營有利潤,煙農收入來源呈現出多元化特點。
貴州煙區帶給我們的又一啟示在于,煙葉生產理應成為一個“產業爆點”,其力量要產生輻射作用,帶動煙葉產業之外的其他農業領域,這將進一步拓展現代大農業建設的外延;“以煙為主、多元經營”模式的探索要更加深入,現代化、商業化的發展方向要堅定不移,只有如此,煙農增收,渠道才能越擴越寬,路子才能越走越廣。
煙農增收,其根本是“趁勢借力謀發展”。
趁勢借力,就是趁十八屆五中全會的勢、借五大發展理念全面落地的力。煙農增收的內生動力,來自于整個煙葉生產乃至整個農業產業向科技創新轉型、向綠色生態轉型、向打造品牌轉型、向全產業鏈轉型。對行業企業而言,要做的就是整合行業內外資源,優化資源配置,發揮體制優勢,挖掘增收潛力,為廣大煙農提供增值服務,完善增收機制。
貴州煙區堅持走產學研結合的科技之路,其煙蚜繭蜂、育苗技術在大農業領域得到推廣應用;其循環農業模式初步建立,有機肥的生產與使用、地膜回收與利用的經濟驅動力有了,有利于子孫后代的好事情也就真正變成了每一個煙農都樂于接受的好事情。當前農業產業的市場競爭,已從價格競爭、質量競爭和服務競爭轉向了品牌競爭,而貴州煙區的農產品品牌探索正小荷初露,傳統農業轉向現代農業又多了一條可以參照的路徑。
當然,趁勢借力,要以堅實的平臺為依托。對于行業企業而言,這個依托,就是從產業鏈角度實現資源整合——充分發揮卷煙信息系統和訪銷配送網絡的優勢,充分發揮終端渠道的優勢,充分發揮行業的體制優勢,建立農工商一體的發展模式。就像“滾雪球”首先要有一個可以增值的“內核”,煙農增收依托產業鏈轉型,為其他轉型建立了可靠的基礎。
煙農增收,個人的“小賬本”連著行業和國家的“大賬本”。轉變觀念、轉變方式、轉型發展,其意就在,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篇大文章為背景,以煙葉生產為支點,撬動產業變革、多元經營和資源配置,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厚植民本,為農業發展建立新優勢,讓農村天地大有可為。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