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盧氏消息 近年來,河南盧氏縣發揮山區生態優勢,突出市場取向和品牌導向,加快煙葉生產由數量效益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2016年種煙7988戶,3.34萬人,合同面積9.4萬畝,收購煙葉1250萬公斤,煙農收入3.18億元,戶均收入3.98萬元,實現煙葉稅近7000萬元,公斤均價達25.44元,在市場趨于飽和、競爭極其激烈的情況下,仍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調整思路,科學謀劃,實施轉型發展戰略
盧氏是全省煙葉種植大縣,曾榮獲全國煙葉生產“十三連先”殊榮,煙葉生產成為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的重要來源和主要渠道。隨著穩控規模和買方市場常態化,如何保持煙葉產業的穩定健康發展,成為當務之急。該縣立足山清水秀、森林茂密、生態優良的縣情,從“優質煙暢銷、低次等煙滯銷”的市場現狀出發,確立了“打造生態品牌,以質量求生存,靠特色求發展”的煙葉發展新思路,結合“生態立縣戰略”、“美麗鄉村建設”和“藍天、碧水、綠色、清潔工程”,積極實施轉型發展戰略。
強化品牌導向。積極向四個國家級基地單元、兩個省級基地單元卷煙工業征求意見,聽取對煙葉品種、結構、質量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及時調整基地單元和全縣煙葉生產技術方案,為生態煙葉品牌培育提供科學依據。
實行科學規劃。將種植計劃向生態環境佳的鄉(鎮)、村、組轉移,向種煙水平高的農戶和連片方集中,堅持用工業理念和城建理念規劃煙區發展,充分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實現煙葉種植生態最優化。全縣百畝方678個,面積7.2萬畝,占80%;千畝村28個,面積3.5萬畝,占38%;萬擔鄉9個,面積4.7畝,占52%。發展10畝以上種煙戶4702個,面積7.28萬畝,占81%,50畝以上的家庭農場51個,面積3610畝。
注重生態維護。加強土壤、灌溉用水等生態資源的常態監測及煙田有害物質監測,嚴格控制農藥、除草劑等外源污染物投放量,抓好煙田環境保護。實施大麥綠肥掩青1.2萬畝,推廣生物有機肥320噸、生態氮肥240噸、抗重茬劑30噸,推行煙田保育,用養結合,促進煙葉生產可持續發展。
優化技術,培育特色,強化轉型發展支撐
以“保護特定生態、種植特色品種、集成特有技術、彰顯特色風格、滿足特定需求”為重點,整合生產技術,提升生產管理水平,以良好的質量信譽,維護形象、打造品牌、開拓市場。
優化品種布局。根據卷煙工業需求,以云煙87、云煙97為當家品種,搭配種植中煙、豫煙系列品種,優化品種布局,良種率達到100%。
優化栽培技術。突出問題導向,積極推行煙田系列調茬,開展測土施肥、精準施肥、減氮施肥,調整移栽期和種植密度,解決制約煙區發展的土壤、病害等技術難題以及煙株營養、成熟度、葉片厚度等問題,改善煙葉品質。全縣煙田調壟調行3萬余畝,大型機械深翻4萬余畝,鉤機深翻煙田3000畝,肥料“套餐”物資供應達到95%以上,移栽期較往年提前5天,移栽周期縮短3天,煙葉種植密度增加到每畝1100株,“二次打頂”技術得到快速推廣。發揮植保專業隊作用,做好病蟲害物理生物防治,統防統治率達85%以上。積極推廣移栽期灌“雙甲”預防“兩黑病”,試驗推廣黑脛病發生期“直接涂抹療法”,有效解除了黑脛病的困擾。
優化采收烘烤技術。落實“上打二、下打二”優質煙生產技術,推廣成熟采收和密集式烘烤,積極建設熱泵烤房、醇基液態燃料烤房和生物質成型燃料加工生產線,開展清潔能源烘烤,提高科學烘烤率和烤煙質量,降低消除了烘烤煙葉對環境的影響。
示范帶動,典型引領,樹立轉型發展標桿
突出抓好杜關鎮杜荊百里生態煙葉長廊及8個生態煙葉示范區建設。杜荊百里生態煙葉長廊以建設全省現代煙草農業示范區、生態煙葉品牌展示區和產業扶貧先行區為目標,按照“生態、優質、安全、特色”的原則和“生態條件優、社會環境優、種植條件優、集中度優、土壤條件優”的標準,進行統一規劃設計。目前,長廊內建成了煙田土壤改良、綠色植保立體防控和全程機械化三個高標準示范園,煙葉種植規模達到13000畝,擁有3個育苗工場,3個烘烤工場,1個清潔能源烘烤工場,1195座集群密集烤房,427臺各類機械,可經營總資產3000余萬元。同時,加強對煙葉合作社的扶持引導,完善硬件設施,培養操作能手和產業工人,為煙葉生產提供育苗、機耕、植保、烘烤、分級等專業化服務,大大減輕了煙農勞動強度,煙葉用工由每畝30個減少到19個左右。今年,長廊內煙葉畝均收入達到5000元以上,上等煙比例較全縣高5個百分點,有效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
加強管理,完善服務,夯實轉型發展基礎
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了以縣委副書記為組長,主管農業的副縣長為副組長,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煙葉轉型發展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和協調煙葉轉型發展協調工作。在煙葉育苗、移栽、大田管理、采收烘烤各個階段,領導小組組織觀摩檢查,現場評比,獎優罰劣,促進了生產技術措施的落實。
增加生產投入。爭取資金3795萬元,新建育苗大棚36個,標準烤房140個,煙田機耕路10條。從煙葉稅中提取10%的資金,用作縣鄉煙葉工作經費、煙葉發展基金和防災減災基金,將煙田納入了自然災害保險。配置防雹增雨炮點9個,機動火箭炮2門,開展煙田防雹增雨作業41次,發射防雹炮彈1544發,增雨火箭彈18枚,有效減少了災害損失。
開展科技培訓。圍繞煙葉轉型發展主題,采取開辦職業煙農學校、開播《金色田野》電視講座、以會代訓、專家講談、印發資料等形式,廣泛開展科技培訓,做到政策講清、技術講透、操作講細。先后召開縣級現場會5次,村級現場會50余場次,印發技術明白紙6萬余份。
搞好協調服務。協調環保、電力、土地、科技、水利、氣象、金融、保險、通訊等部門,圍繞自身業務,積極為煙葉轉型發展建言獻策,出智出力。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