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間隙,馮國楨(右四)經常被學員們圍住,對于提出的問題,他有問必答。 甄煥菊供圖
如今的靖西煙區煥發勃勃生機。 邢如飛攝
煙草在線據《東方煙草報》報道
有人說,他像夸父,追尋著一個目標不停行走,哪怕奔跑;
有人說,他不像夸父,他的目標是一個又一個,達成一個,又會繼續前行。
同夸父一樣,追逐的過程中,他倒下了;同夸父一樣,走了之后,他成了一座山。
3月1日,國家煙草專賣局退休干部、煙葉分級大師馮國楨與世長辭,告別了他傾注一生心血的煙葉事業,享年87歲。“優秀共產黨員”“中國煙葉巨匠”“廣西煙葉發展的明燈”……悲痛的人們口口相傳,共同緬懷這位老人。
“我這輩子,只干了一件事兒。”這是馮國楨常說的一句話。中等身材,灰白短發,清瘦的臉龐上,一雙目光深邃的眼睛堅毅望著前路,從南到北,足跡遍布中國各大煙區。
他走了,但“爺老馮”的名字卻刻在了老區的土地上,刻在煙農的心里面……
傾情幫扶含深情,有人叫他“爺老馮”(壯語,馮老伯)。
三月中旬,廣西壯族自治區靖西市(2015年前為靖西縣)新甲鄉新榮村的煙田里,團棵期的煙葉綠油油,清風徐來,蕩起層層“波浪”,在青山綠水的映襯下,顯得生機盎然。過不了多久,就到了采摘烘烤的季節,煙農們將再次收獲一季的幸福。
這片土地上的煙葉,與馮國楨息息相關;這里鄉村的致富故事,是馮國楨和老鄉們一起書寫的。
1992年10月至1994年10月,受中組部和國家煙草專賣局委派,馮國楨在廣西百色掛職任地區行署科技副專員,推進煙葉種植產業,幫助老區人民脫貧致富。
“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好日子。”3月22日,在自家寬敞明亮的三層小樓里,新榮村村民農桂花跟記者談起歷歷往事,眼里滿是淚花。
1992年,靖西縣的煙葉種植剛剛起步,農桂花成為村里為數不多的第一批煙農。但當時的生產粗放,煙農們往往是把煙種往地里一撒,就撒手不管,收成基本靠天。第二年,因種煙效益低,煙農積極性大大降低。
發展煙葉生產,離不開煙農這個主體。馮國楨挨家挨戶發動,可老百姓只認“效益”這一個理兒。“虧了算我的”“只要技術到位,植煙保賺錢”,打包票的馮國楨在吃了不少“閉門羹”后依然在堅持,他的執著與真情最終感動了煙農,煙葉種植面積在當年沒有大幅下降。
“給煙農的保證不是吹牛皮。”馮國楨一有時間就往靖西跑。在煙田里,他查看煙葉長勢,腳像扎了根,一沾煙田就不愿挪窩;在烤房旁,他沒日沒夜指導,腳像踏著輪,一處處地來回跑不停。
“烘烤的時候,夜里11點還摸著黑到烤房看溫度。”農桂花回憶說,看到烤出來的煙品相極好,馮國楨開心得像個孩子。
“總是把別人的事兒當回事兒,這個人錯不了。”農桂花成了“馮專員”的“鐵桿兒”,煙葉種植規模和收入逐年遞增。靠著種煙的收入,1999年,農桂花家蓋起了村里人都羨慕的三層小樓,搬出了矮小簡陋的小土屋;靠著種煙的收入,農桂花供養兩個兒子上學讀書。現在,大兒子跑長途,二兒子開飯店,一家人的生活從一窮二白變得富足起來。2005年,表現突出的農桂花還被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評為全區勞動模范。
與農桂花一樣,從“一窮二白”到“生活富足”的還有百色煙區廣大煙農。
作為廣西的主要植煙區,百色的煙葉生產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到了70年代主要集中在與貴州、云南接壤的隆林、田林和西林三個縣。雖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造就了“三林”煙葉優秀的品質,但單產低、規模小,不足以改變山區農民貧困面貌是當時百色煙區面臨的難題。
“作為科技副專員,就是要指導煙農科學種煙,發展好煙葉經濟,提高種煙效益,讓全市煙農得到真實惠。”剛剛上任的馮國楨椅子還沒坐熱,就踏上了基層調研之路。兩個多月的時間,他用雙腳丈量了百色8個植煙縣的30多個鄉鎮。
當時廣西經濟發展落后,像樣的道路沒幾條,馮國楨下鄉調研,基本上是一路顛簸,“坐吉普車比走路還累”。身邊的人回憶,當時從百色城區到隆林縣220公里的路,往往要走上十幾個小時。最要命的是遇上雨天,道路濕滑,行車危險,不做“山大王”(路上堵車過夜)已算幸運。可這在馮國楨眼里都不叫事兒,他用自己的堅定信念逐步摸清了家底兒,畫出了百色的植煙地圖。
“百色具備豐富的植煙土地資源,氣候條件與津巴布韋相似,是煙草種植的絕佳地區,完全具備發展種植優質烤煙的條件。”馮國楨的論斷讓百色煙區看到了“春天的希望”。
積極推進標準化生產,在靖西縣新圩鄉(2005年更名為新甲鄉)古力屯打造煙葉標準化生產示范田,全面提升百色地區標準化種植進程;
推廣煙葉種植技術,在百色全市舉辦各層級培訓班,將課堂搬到田間,帶動當地技術人才成長,做到鄉鄉有服務站、村村有技術員,為煙農舉辦學習班100多期,培訓1.2萬人次;
結合當地實際,引進適宜種植的良種,從根本上解決制約品質難題;
為適應當地兩季稻種植習慣,推進埂畦式育苗和小苗膜下移栽,縮短了煙苗緩苗期,延長了煙株生育期,提高了上部葉的成熟度,解決了煙農煙稻輪作搶收的問題;
……
1994年掛職結束后,馮國楨受聘擔任百色地區烤煙生產高級技術顧問,繼續到百色“蹲駐”幫扶,一直堅持到2015年。二十多年來,馮國楨沉下身子,一心為百色煙區百姓謀幸福。在他的帶動下,百色煙農隊伍不斷擴大,煙葉收購量一度達到43萬擔,打造出備受工業企業歡迎、獨具特色的“天香”煙葉品牌。
多年來,馮國楨養成了一個習慣,不論走到哪兒,手里總抓著一根竹竿,一來用作登高輔助,二來便于度量煙田的行距、壟高。
“馮老常說,只有按照標準來,煙葉才能提質、煙農才能增收。”山東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技術中心原煙配方師楊明峰回憶說。只要看到煙葉質量提升、煙農增收,馮國楨就會打心眼兒里高興,他的喜怒哀樂,隨著煙葉、煙農的變化而變化。
時任靖西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李之情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1993年,馮國楨到靖西新圩鄉巡訪。因當地煙葉生產剛剛起步,配套烤房未能按時建好,全鄉近千畝成熟煙葉得不到及時采烤。
在隨后舉辦的煙農技術培訓班上,馮國楨流下了眼淚。他心疼煙葉,更心疼煙農,看著老區人民經濟受損,他心里不好受。
在馮國楨的推動下,百色地區很快引進了通脊式烤房,逐步完善煙葉生產配套設施,百色煙區年年大變樣,農民的脫貧致富路越走越寬。
為什么他的眼中飽含淚水?因為他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他走了,但“馮老拗”的名字卻刻在了祖國各大煙區里,刻在煙葉人的行動中……
風雨不動安如山,有人叫他“馮老拗”。
中國煙草總公司組建初期,全國煙葉生產處于超收超種狀態,煙葉質量難以保證。各地為了多爭取煙葉稅收,在省份交界處打起了“煙葉保衛戰”。當時人們笑談,“一張照片可以拍下三個收購站”“一個桌子一把秤一個篷布就是個收購站”。
為整治這種亂象,國家煙草專賣局每年都派出工作組到基層檢查。工作組不僅要克服路難行、房難住等困難,還面臨著各方面關系的協調。
在馮國楨眼里,標準是紅線,觸碰不得。
有的地方為保證稅收,專門找到工作組跑關系,馮國楨每次都拒絕。大家都知道,工作組里有個“馮老拗”。而在檢查中,馮國楨嚴格按規矩辦事,公平對待每個煙區,時間一長,各方面也都開始理解、支持工作組的工作。
煙葉分級工作與其他工作不同,基本靠感官判定,差之毫厘,謬以千里。馮國楨常說,煙葉產業“一家系三方”,如果只關注行業,會給煙農帶來損失,打擊煙農種植煙葉的積極性;如果只關注煙農,不按標準收“人情煙”“面子煙”,會造成國有資產損失。按標準辦事,才是調節三方關系的關鍵。
2003年6月,馮國楨在百色市德保縣扶平鄉的一次收購抽查中,發現煙站有提高標準收購的情況。
臉漲得發紅的馮國楨立即要求暫停收購,親自到煙站倉庫中取來仿制樣品進行核對。“大家都過來一下。”馮國楨平復了一下心情,叫來煙站所有人員開起了“現場會”。
“你們這是胡鬧!”馮國楨的話擲地有聲,“暫停收購,立即整改。”
馮國楨事后馬上定了條規矩:煙站人員要把仿制樣品放置在玻璃櫥窗中,統一眼光,每天下班后都要組織收購人員復查,調整眼光,糾正偏差,確保三方利益不受損失。
這一要求一直延續到現在,“每天回頭看”成了百色全市各煙站的標準動作。
在貴州省煙草專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