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南澗消息 云南省大理州南澗縣立足山區實際,念好山經、吃透水情,突出山區、紅大、品牌三個特色,實現煙葉資源配置方式改革、品牌導向型原料基地建設、高端特色煙葉開發、紅大“一縣一品”種植“四位一體”,提升煙葉質量,保證煙農增收,助力脫貧攻堅。
南澗:“長藤結瓜”用水模式
彝鄉煙農拔草,保證紅大煙葉綠色生態
南澗紅大,彝鄉群眾的“金葉子”
南澗紅大飄清香
據了解,2018年,南澗縣72個村委會512個組5138戶種煙5.01萬畝(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68戶種煙8846畝),收購煙葉13.52萬擔(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39萬擔),占計劃的100%,上等煙比例達60.54%,均價32.01元/公斤(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均價32.28元/公斤),實現煙農收入2.164億元(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種煙收入3859.39萬元),畝均收入4319.66元(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畝均收入4362.86元),戶均收入42120.49元(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收入39869.70元),實現煙葉稅收4761.13萬元。
一是抓好“沃土工程”。通過坡改梯(臺)地,大量施用堆捂腐熟的農家肥、秸稈還田等“沃土工程”,培肥地力,加深耕作層,使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變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地。
二是用好“水之能量”。水、生命之源,農業發展的命脈。把山上的水留在山上用,是每一個山區人的夢想。近年來,南澗結合山區特點,大力加強煙水管網與水窖配套設施建設,并探索出切合山區實際的“長藤結瓜”建設模式(利用小中型骨干水庫或山箐溪流水源,依靠自然高差壓力,通過主管道將水引到管區蓄水池,再利用支管將水引到水窖、塘壩或直接進入田間灌樁,使水窖、水池、塘壩、灌樁形成一個有機的灌水系統,使孤立變為整體,靜水成為活水,形成科學引水、蓄水和用水的模式),有效實現了“把山上的水留在山上用、今年的水留在明年用、小水攢成大水用,遠水變成近水用”。為進一步提高煙葉質量奠定了堅持的基礎。
三是解好“路之瓶頸”。“若要富種好糧煙修公路”。路,對于一個區域經濟的拉動作用是巨大的。南澗煙草結合山區實際,機耕路以密集式烤房群為中心圍繞煙田配套建設,在設計上盡量繞田走埂,方便煙農出行,便于物資運輸、采煙烘烤和農機作業,通過機耕路把村莊、烤房群、育苗群和煙田聯系起來,在有限的土地上最大限度的發揮它的功能。路,普惠煙農,它是煙農的“希望之路、財富之路、致富之路”。
四是做好“煙房文章”。密集式烤房在煙葉生產環節為煙農提供烘烤服務,是煙農致富增收的“寶房”;在空閑時,是農村文化陣地的舞臺,為其提供學習、健身、娛樂等場所。一房多用的密集式烤房群成為煙站聯系煙農最前沿陣地上的“橋頭堡”,成為煙葉烘烤分級車間、煙用物資集散地、農用機械存儲間、農村文化陣地的主戰場,是聯結黨和政府、煙草行業和群眾之間的紐帶,賦予了新的文化氣息和時代內涵。
南澗縣以“2260”高端特色煙葉開發為契機,按“基地共建、生產共抓、資源共享、品牌共創、發展共贏”大力實施綠色煙葉、高端特色煙葉開發等項目帶動全面深入推進工商研合作。組裝集成“立體綠色煙葉種植技術”,實現種植技術生態化,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和諧煙草,使煙葉生產走上“低碳經濟”、“綠色農業”發展之路,確保了煙農增收,助力脫貧攻堅。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