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東方煙草報》報道 如今,在云南省昭通市巧家縣東平鎮盧灣村東側,從村口到煙田,有一條蜿蜒但平坦的水泥硬化路貫通其中,道路兩旁綠樹成蔭、溝渠相間,每隔一段距離,都有一個儲水量40立方米左右的蓄水池。在當地,這條路被群眾親切地稱為“致富路”“黃金路”。
盧灣村是昭通一個典型以烤煙為主要產業的山區小村。當地126戶村民中有57戶是煙農,戶均種植面積在8.6畝以上。由于自然環境等多種因素影響,盧灣村的烤煙種植、環境建設和村民收入一度處于相對落后的境地。
而如今,在盧灣村,幾乎每一戶煙農都蓋了新房,配置了新農具,村子環境、村民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
盧灣村的變化,源自近年來昭通市煙草專賣局(公司)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不斷提高煙葉生產水平。
據昭通市局(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石磊介紹,過去在昭通煙區,一直有個說法——種煙不僅是技術活,更是體力活。
這是因為,昭通煙葉產區分布在8個縣區,除昭魯壩區外,其他全部是山區,山高坡陡,道路曲折。“一彎一片煙,一坡一片煙”是昭通煙區的真實寫照。
在生產經營科副科長朱振乾看來,一方面,昭通地處云貴川三省交界處的烏蒙山區腹地,屬高原山地構造地貌、低緯高原季風氣候,是云南優質清甜香煙葉產區,種植條件優越,生態環境良好;另一方面,由于地勢差異大,道路崎嶇,當地整體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建設難度大、維修成本高,再加上季節性降水分布不均,給烤煙生產提出了嚴峻考驗。
“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意識到,必須要轉變傳統的發展模式,從數量增長型轉變為質量發展型,走出一條符合昭通實際的生產之路。”昭通市局(公司)黨委書記、局長、經理任志斌說道。
為此,昭通市局(公司)提出了“內提質量、外穩市場”的工作思路。內提質量,就是聚焦煙葉生產“硬件”和“軟件”建設;外穩市場,就是著眼于卷煙工業企業的真實需求。
盧灣村致富的“黃金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對烤煙生產影響最大的就是水的因素。”盧灣村煙農郭平富有著20多年的種煙經歷,他說,“以前,人背馬馱,一天走一二十里路,來回運水十多趟,才能把煙苗栽下。煙苗成活后如果遇到干旱天氣,只能期盼老天,干的是‘靠天吃飯’的活。”郭平富感慨地說,那時候,當地煙農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夠痛痛快快地澆一次地。
郭平富的愿望,在近年來昭通市局(公司)的生產“硬件”建設中,已然實現。
“你瞧,煙草部門為我們村子鋪設了水泥硬化路,小型農機具可以直接開到煙田里作業;周邊的蓄水池讓我們再也不用擔心生產用水問題了。我們終于可以放心種煙、輕松種煙了!去年,我種的23畝烤煙帶來了9萬多元的收入。今后,我就靠這個致富咯!”望著一直通往煙田的道路,郭平富笑著說。
事實上,更大的改變在于“軟件”上的變化。
石磊告訴記者,近幾年,昭通市局(公司)借助農、工、商、社等深度協同配合,不斷完善生產措施,提升基地單元煙葉質量,提高卷煙工業企業滿意度;緊緊圍繞“田間中棵煙、優質適產”生產方向,每年每畝增加投入600元,建設1萬~2萬畝烤煙標準化生產示范樣板,采取“合作社+專業化服務”的生產方式,全面提升技術落地水平,促進煙農增收。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昭通市局(公司)既對接工業需求,又依據實際組織生產。
“在昭通,不同種植區域有著相對不同的自然生態環境,有‘十里不同天’的說法。這就要求我們的技術標準和管理要更加精準。”石磊介紹說,昭通現在正朝著“中棵煙”田間長勢長相與種植生態環境更加相互協調的方向邁進。生態環境不同,煙葉田間長勢長相標準不同;海拔高度不同,集中移栽節令不同;土壤墑情不同,移栽方式不同;光照條件不同,移栽行距不同;土壤肥力不同,營養平衡供應不同;培育健康植株,提高煙葉安全生產水平。一切技術措施都圍繞煙葉能在9月10日左右成熟采收。
精益求精需要精準施策。昭通市局(公司)按照各種植區域生態環境條件,實施“一縣一方案”“一站一方案”的差異化技術集成應用管理,最大限度夯實昭通煙區生產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昭通市局(公司)還嚴格按照工業技術標準,對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節點進行專人專項把控,借助專業化生產手段和網格化生產監管體系建設,把控煙葉生產鏈條全過程,保障每一片煙葉的內在質量要求。
伴隨著昭通煙葉生產由“量”向“質”的轉變,煙農增收的“致富路”逐漸搭建起來,煙區正悄然發生著變化,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讓人期待。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