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將最后一株水稻秧苗插進田里,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溪源鄉蔣坊村煙農黃明春直起身子,長舒了一口氣。
對建寧乃至整個三明來說,今年是個多災之年。自4月份以來,由于連續遭受多種自然災害,三明煙區煙葉產量和質量損失較大。好在對黃明春和不少煙農來說,煙后稻生產、制種等產業融合新渠道,保障了他們在大災之年還能有穩定收入。“煙葉受災有保險賠付,水稻制種還能讓我掙上六七萬元,算下來今年收入能跟去年差不多!”黃明春說。
三明煙區地處閩西北經濟欠發達地區,煙葉是促進地方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三明市煙草專賣局(公司)在落實煙葉規模調控政策過程中,全力打造“煙葉+”助農增收模式,力保規模調減后“煙農收入不減、財政稅收不少”。
“煙葉+”,加上的是特色,加出的是效益。在煙葉產業規模效益、質量效益提升空間受限的背景下,三明煙區推動煙葉產業與地方特色優勢產業融合,鼓勵和引導煙農在煙葉后作經營上做文章。
“三明素有‘水旱輪作’的耕作傳統,煙農多采用煙稻輪作方式經營耕地,但煙后種植常規水稻畝均純收入僅三四百元,只夠抵一年的田租費用。”三明市局(公司)副經理黃一蘭介紹說,“基于這樣的狀況,我們大力推進煙后種植有機稻、優質稻和雜交水稻育種,通過增加煙田收益鼓足煙農腰包。”
黃明春所在的建寧縣是全國最大的縣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建寧縣局(分公司)利用制種產業發展優勢,推動煙農合作社積極嵌入產業鏈,引導煙農開展煙后水稻制種。2018年,全縣煙后稻制種2.11萬畝,每畝純收入1700元;兩季作物銷售收入每畝7000元左右,純收入每畝3600元左右。
與建寧相鄰的寧化縣盛產遠近聞名的“河龍貢米”。在這里,煙草部門引導煙農合作社與當地米業公司深入合作,引進種植優質晚秈稻品種,通過統一種子供應、肥料管理、技術指導、植保綜防、收購標準以及分戶種植的五統一分模式,把生產資料、優惠政策和生產技術整合,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企業帶動、訂單收購、統一服務機制。以寧化福寧煙農合作社為例,去年他們組織1005戶煙農與米業公司簽訂優質稻種植合同,種植優質稻1.1萬畝,為煙農創造收入1573萬元,平均每戶煙農增收3300元。
煙葉產業與地方特色產業相互融合、互為保障、良性循環,在三明煙區,原本綜合效益較低的煙田擁有了“二次生金”能力,有效助推當地煙農收入實現了“節節高”。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